他指着“玻璃艺术馆”:“这个项目,不只是做一块会变色的玻璃,是让别人看到——玻璃还能这么玩。咱们要的,不只是订单,是想象力。”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那‘未来工场’呢?”小李问。
“这个必须做。”刘好仃语气坚定,“咱们提了‘方案合伙人’,总得有个样板让人看。自己不做,谁信你能做?”
他拿起笔,在两个项目上画了圈:“就这两个。‘艺术馆’主攻品牌影响力,‘未来工场’主攻技术落地。其他项目,保持联系,等咱们腾出手。”
决策落定,节奏立刻加快。
财务开始准备首期投资款,法务着手起草合作协议,技术团队被抽调组成专项小组。
刘好仃亲自给杭州艺术馆项目负责人打了电话,约了三天后的视频会议。对方是个戴眼镜的女建筑师,说话干脆:“我们想要的,不是一块玻璃,是一个会呼吸的立面。”
“巧了。”刘好仃笑着说,“我们想做的,也不是卖材料,是参与一场建筑实验。”
挂了电话,他转头对小林说:“准备技术方案时,加一页‘互动可能性’,比如根据天气自动调节透光率,或者结合节气做光影艺术。”
“会不会太超前?”小林犹豫。
“超前才值得做。”刘好仃眨眨眼,“咱们又不是在赶集卖货,得有点让人记住的东西。”
傍晚六点,厂区的灯一盏盏亮起。刘好仃站在车间外,看着工人们调试新到的智能玻璃生产线。机器嗡鸣,传送带缓缓移动,一块块玻璃在灯光下泛着淡蓝的光泽,像被月光洗过。
手机响了。是老张。
“刘工,我刚跟‘绿能中心’的开发商通完话。”声音有点紧,“他们说,愿意让我们派技术代表进项目组,但——”
“但什么?”
“他们用的结构设计软件,跟咱们的系统不兼容。数据传不过去。”
刘好仃眉头微皱:“什么时候发现的?”
“今天下午对接时才发现。他们用的是国外新出的BIM平台,咱们的老系统读不了。”
他沉默几秒,脑海里闪过厂里那台用了八年的服务器,还有技术部小王天天抱怨系统卡顿的样子。
“这事不能拖。”他说,“你明天约他们,咱们三方开个技术协调会。另外——”
他顿了顿,像是下了什么决心。
“让小王准备一份系统升级方案。咱们的设备,不能总在别人的游戏规则里跑。”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瞬,然后老张笑了:“明白。该换装备了。”
刘好仃挂了电话,抬头看天。暮色渐沉,厂房屋顶的光伏板还在吸收最后一点阳光,边缘泛着金红的光。
他转身往回走,脚步不快,但很稳。
刚进办公室,小李追进来,手里拿着一份邮件打印件:“刘工,东南亚那边回复了,商标注册可以加急,但需要补充一份技术说明文件。”
“写好了吗?”
“写了。但我加了一句——‘本公司致力于将绿色玻璃技术应用于未来建筑生态’。”
刘好仃接过纸,看着那行字,笑了。
“挺好。”他说,“不是‘卖玻璃的’,是‘做生态的’。”
他把纸放在桌上,顺手打开抽屉,取出一个新本子,封面是深蓝色的,干净平整。
翻开第一页,他写下:
项目投资推进记录·第1天
“未来工场:技术方案初稿完成,等待内部评审。”
第二行:
“玻璃艺术馆:视频会议定于周三上午十点,议题:交互设计可能性。”
他写完,合上本子,轻轻放在旧笔记本旁边。
两本并排而立,一本边角磨损,一本崭新如初。
窗外,夜风拂过玻璃幕墙,发出极轻的沙沙声。
像春天的种子,正在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