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831集:新项目投资推进(1 / 2)

刘好仃把那本发旧的笔记本夹在腋下,快步穿过厂区走廊。晨光斜照在水泥地上,把他的影子拉得细长,像一根正在伸展的钢筋。他刚从财务室出来,手里捏着一份刚盖好章的资金调拨单,纸角微微翘起,像是迫不及待要飞走。

会议室门还没完全推开,里面已经传来小林的声音:“我昨晚查了三家设计院的项目排期,有一家下周就能见面!”老张接话:“人家问咱们有没有技术白皮书,我说有——然后赶紧熬夜编了个大纲。”众人笑起来,气氛像刚烧开的炉子,热气腾腾。

刘好仃走进去,把资金单轻轻拍在桌上,顺手把笔记本放在正中央,像摆上一枚定海神针。“钱的事,落定了。”他说,“现在,咱们该挑项目了。”

没人再开玩笑。小李翻开平板,调出一长串名单:“目前收集到十二个潜在合作项目,分布在光伏建筑、智能办公空间、低碳园区三大方向。”她顿了顿,“光是智能玻璃应用的,就有八个。”

“多不代表好。”刘好仃拧开保温杯,喝了一口浓茶,“咱们不是开杂货铺的,得挑能打出名堂的。”

他站起身,在白板上写下三个词:相关性、成长性、可控性。

“相关性,看它跟咱们的核心技术贴不贴;成长性,看市场是不是真在往上走;可控性——”他顿了顿,笑了,“看咱们能不能说了算。哪怕不控股,也得有话语权。”

小林举手:“那像那种全由对方主导的设计项目,就算前景好,也先放一边?”

“对。”刘好仃点头,“咱们现在是‘练手’,不是‘练跪’。要的是能积累经验、打出品牌的项目,不是给人当免费技术员的。”

讨论很快进入正题。团队分成三组,各自认领方向,开始逐个分析项目背景、合作方实力、资金需求和预期回报。

老张负责光伏类,翻着资料皱眉:“这个‘绿能中心’项目听起来不错,发电玻璃全覆盖,但开发商是新公司,注册才八个月。”

“查过股东吗?”刘好仃问。

“查了,两个自然人,一个做建材贸易,一个搞过两个小型光伏电站。”老张挠头,“成绩不算亮眼,但也没出过事。”

刘好仃沉吟片刻:“新公司未必不行,关键是看他们做事的态度。安排一次实地考察,看看他们已有的项目成色。咱们不看营业执照,看工地。”

小李这边盯着智能办公项目:“这个‘未来工场’样板间计划,场地、装修、设备全包,预算一百二十万,对方希望咱们承担百分之六十。”

“谁出的方案?”刘好仃问。

“我们自己。”小李指了指自己,“是我根据上次讨论的思路做的初步设计。”

刘好仃笑了:“那这不算合作,是咱们主导。这个优先级可以提一提。”

“可风险也不小。”小林补充,“万一用户体验不好,反而影响品牌形象。”

“所以咱们得做得足够好。”刘好仃拿起笔,在“未来工场”旁边画了个星号,“从材料选择到交互设计,全程自己把控。咱们不是做展示,是做标杆。”

中午没人走。盒饭摆在会议桌上,边吃边聊。小林突然抬头:“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项目——‘玻璃艺术馆改造计划’。”

“艺术馆?”老张夹着红烧肉的筷子停在半空。

“在杭州,老厂房改的美术馆,想用调光玻璃做可变立面。”小林调出图片,“白天透明,晚上通电变雾面,还能投影艺术图案。”

刘好仃凑近看屏幕,眼睛亮了一下:“这不只是卖玻璃,是卖视觉体验。”

“而且他们想找技术合作伙伴,不是供应商。”小林说,“愿意共同申请专利。”

“有意思。”刘好仃在本子上记了一笔,“创新性强,品牌曝光高,还能打通文化类项目渠道。”他抬头,“安排个视频会议,下周聊聊。”

下午三点,初步筛选完成。白板上贴着五张彩色卡片,代表五个重点跟进项目:

绿能中心(光伏建筑,待考察)

未来工场(智能办公,主导型)

玻璃艺术馆(跨界创新,高曝光)

南方低碳园区(政府背景,规模大)

海外绿色建材试点(东南亚,小规模试水)

“五个太多。”刘好仃说,“咱们资源有限,最多投两个,另一个保持接触。”

争论随之而来。

老张力挺“绿能中心”:“光伏是咱们老本行,技术熟,风险低,容易出成绩。”

小林却偏爱“未来工场”:“这是咱们自己说了算的项目,能完整输出理念,对品牌塑造更有利。”

“艺术馆太花哨。”小李摇头,“技术复杂,回报难量化,不适合现阶段。”

刘好仃听着,没打断。等大家说完,他翻开笔记本,翻到一页密密麻麻记着过去三年厂里技术改进的数据。

“你们记得三年前,咱们第一次用纳米涂层做自洁玻璃吗?”他问。

没人答,但都看着他。

“当时也有人说,太花哨,客户看不懂。结果呢?现在成了高端楼盘标配。”他合上本子,“创新项目就像种子,种得早,长得慢,但根扎得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