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物流车刚驶出厂区,阳光就跳上了车顶的反光条,一晃一晃地洒进办公室。刘好仃站在窗边,手里捏着一张刚打印出来的数据汇总表,纸角被他无意识地折了又折,像小时候课间折纸飞机那样。
他没急着开会,先去茶水间泡了壶菊花枸杞茶。水刚冲下去,小李就追进来,手里举着平板,眼睛亮得像刚通了电的LEd灯。
“刘工,Luhub后台更新了——咱们的‘沙漠晨光’套餐,被系统打上了‘爆款潜力’标签!”
“哦?”刘好仃吹了口热气,“系统也会看人下菜碟?”
“不是看人,是看数据!”小李把平板递过去,“转化率、停留时长、客户咨询频次,三项指标全冲进了品类前十。”
刘好仃点点头,端着茶杯往会议室走。杯底在桌面留下一圈淡淡的水印,像极了上周报表里那个向上的箭头。
会议室里人已经到齐。小张正盯着投影仪调试ppt,小陈在笔记本上画着什么,头也不抬。空气里有种微妙的安静,像是大家都知道——该算账了。
“上周咱们动了两把刀。”刘好仃把茶杯放下,打开投影,“一把砍渠道,一把调价格。现在,是时候看看伤口结痂了没有。”
小张抬头:“那……怎么算?光看销量?”
“销量是脸面,成本才是里子。”刘好仃翻开资料,“咱们分三组:一组盯销量,二组算成本,三组查客户反馈。三天后,交报告。”
小李举手:“万一数据对不上呢?比如渠道那边报的和财务的不一样……”
“那就再核一遍。”刘好仃从包里掏出一个蓝色文件夹,封面上贴着张便利贴,写着“原始数据备份”四个字,“我让小陈昨天把所有平台的原始订单导出存档了。谁有疑义,拿这个对。”
小陈抬起头,推了推眼镜:“我还加了时间戳和Ip来源,防止有人改数据。”
“好。”刘好仃笑,“咱们不靠感觉,靠对账单说话。”
散会后,办公室突然热闹起来。键盘声、电话声、打印机嗡嗡声混成一片,像极了菜市场早市开张。
小张带着人一头扎进销售数据里。他们发现,东南亚市场虽然单价降了7%,但因为“基础+模块”报价灵活,客户勾选增值服务的比例高达63%,实际单均收入反而涨了4.1%。
“这就像卖汉堡。”小张在白板上画了个图,“以前是‘汉堡8块’,现在是‘面包3块,肉饼3块,芝士2块,生菜1块’——看着便宜,结果人家加了三个芝士,最后付了12块。”
小李在成本组,正对着营销支出表发愁。上季度光是海外展会就烧了四十多万,结果现场签单不到五单。而这个月,他们在Luhub投的推广费不到三万,却带来了十七个有效询盘。
“线上渠道的RoI(投资回报率)是线下的六倍。”小李在报告里写下这句话,自己都吓了一跳。
最让人意外的是客户反馈组。他们原本以为中东客户会嫌贵,结果收到的邮件里,八成都在问“防沙尘镀膜能不能再加一层”“下次能不能提供光照模拟视频”。
有个迪拜的设计师甚至发来一张照片:他把玻璃样品立在窗边,阳光穿过镀膜,在墙上投出一道彩虹。
配文写着:“这块玻璃,会讲故事。”
第三天下午,全员回到会议室。投影上切换着三组的报告,每一页都像被阳光晒透的玻璃,清亮透彻。
刘好仃站起身,把三份报告叠在一起,轻轻拍齐。
“说说看,这轮调整,到底有没有用?”
小张先开口:“销量上,中东市场订单量涨了43%,东南亚新客户转化率翻倍,新加坡那边还主动要办展览。价格策略这把刀,没砍偏。”
小李接着:“营销成本这块,传统展会和线下推广砍了60%,转投线上后,获客成本降了57%。省下来的钱,够请全厂吃三个月下午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