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逸蹲在青石板上画完三个圈时,后颈突然被晨露打湿。
他抬头望了眼王阿婆家的烟囱——昨日是黑的,前日也是黑的,再往前数,竟记不起那烟囱何时冒过烟。
李叔家的灶屋窗纸泛着灰,他踮脚往院里瞧,看见半筐蔫了的青菜在墙根发皱,锅底结的黑痂比他去年来的时候更厚。
\"萧先生。\"
背后突然响起沙哑的唤声,萧逸转身,见是村东头的周老汉。
老人手里攥着个缺口的瓷碗,指节上的老茧蹭得碗沿沙沙响:\"我家那口锅...前日夜里碎了。\"
\"碎了?\"
\"嗯。\"周老汉低头盯着脚尖,鞋尖沾着半片干菜叶,\"半夜里我摸黑去盛粥,手一滑,'啪嗒'就摔了。\"他喉结动了动,\"其实...其实我有三年没正经煮过饭了。
闺女嫁去南边,儿子在镇上当差,他们总说'您别累着,等我们回来喊您'。\"老人突然笑了,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可他们总不回来,我就...就不敢自己开灶了。\"
萧逸心里一沉。
他这才注意到,村头晒谷场边的石凳上,坐着三个抱着空碗的人——张婶的丈夫去年冬月没了,她的铜勺至今挂在梁上没动过;十三岁的小柱子父母走得早,总蹲在别人家灶头闻香;还有王屠户家的哑女,总把脸贴在别人家的窗纸上看人影晃动。
\"不是不想吃。\"张婶摸了摸怀里的空碗,声音轻得像飘在风里,\"是没人叫我名字了。\"
那天夜里,萧逸在灶房蹲了半宿。
他望着自家锅里咕嘟冒泡的小米粥,突然想起孙小朵说过的话:\"人吃饭哪是为了填肚子?
是为了听那句'开饭了'。\"可现在...他望着窗外的星空,把最后一把柴火推进灶膛,火星子噼啪炸开,\"总得有人先把锅烧起来。\"
第二日辰时三刻,村口老槐树下多了口黑黢黢的大锅。
萧逸蹲在锅边擦火石,火星子溅在干草上,腾起一缕白烟。
他往锅里倒了半袋新米、两把红豆,又切了半截山药丢进去——都是村民们平时爱放的。
米香刚飘出来,他就转身回了屋,留着锅盖严严实实扣着。
第一日,有三个妇人拎着菜篮路过,嗅着香味放慢脚步,又加快步子走远;第二日,小柱子趴在树后偷瞄,被萧逸撞见,撒腿就跑;第三日清晨,晨雾还没散透,萧逸听见槐树下传来\"咔嗒\"一声——是木拐敲地的动静。
他从门缝里往外瞧,见王阿婆拄着拐站在锅前。
老人的手在锅沿上悬了三悬,终于颤巍巍掀开锅盖。
白雾腾起的刹那,她的眼眶先红了,舀粥的手直抖,半勺粥泼在地上,又慌忙蹲下用袖口擦。
萧逸走过去,在锅边立了块小木板,用炭笔写:\"这口饭,是你自己来的。\"
王阿婆抬头看他,眼泪吧嗒吧嗒掉在粥里:\"我...我老伴走前,总说'阿香,该吃饭了'。\"她舀起一勺吹了吹,\"今儿这勺,是我自己喊的。\"
消息像长了翅膀。
第五日,韦阳扛着一摞黄纸来了。
他蹲在老槐树下,把纸一张张钉在树干上,嘴里念叨:\"萧兄弟的锅能暖胃,可心里的冰碴子,得靠故事化。\"原来他早注意到,有几个妇人悄悄在自家灶头生火,却总在掀锅盖时犹豫——那是被旧年的孤单冻住了。
\"写吧,\"韦阳摸出支秃笔,\"写你们这辈子第一次独自吃饭的事儿。\"
张婶第一个提笔:\"十八岁那年,爹娘去镇上进货再没回来。
我蹲在灶前啃生米,生米硌得牙疼,可哭不出来——得留着眼泪等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