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的人生,舍不得用“闲散”的姿态打开暑假。
随着国赛倒计时的临近,匠心楼四楼的空气,仿佛被无形的大手攥紧,凝固成了滚烫而沉重的金属。每一次呼吸都带着机油和紧张的分子。
训练的重压已将他们推向体能的极限边缘,而他们的心灵,却如飞鸟般渴慕着遥远的新疆——那片即将见证年度国赛荣耀的舞台。
陈磊如同精密校准的仪器,每一个拆装动作、每一次故障诊断都力求分毫不差,秒表掐算的时间精确到毫秒;陈刚楠把短袖工装的袖子卷到肩头,古铜色的肌肉贲张,打磨腻子的手臂稳如千钧磐石,汗水顺着脊沟流淌;王雪一遍遍模拟着各种刁钻客户的诘问,营销话术被她演练得如同本能反应,滴水不漏。
闻佳宁和张强作为“最强磨刀石”,更是拼尽全力。他们绞尽脑汁设计出各种匪夷所思的复合故障和突发状况,一次次将正选三人组逼至极限,只为锤炼出他们在真正赛场上钢铁般的神经和应变能力。
训练间隙,吴立江双臂抱胸,沉默地伫立在车间二层的观察台上。他那张一向严肃的脸上,此刻却难得地流露出一丝深沉的赞许。这支队伍,经历了最初的磨合阵痛、选拔的残酷、以及高强度的熔炼,终于脱胎换骨,散发出一种沉稳而锐利的锋芒。
他似乎下定了决心,转身,大步走向教学副校长的办公室。
办公室的空气里弥漫着纸张和旧书特有的味道,午后的阳光斜斜地打在堆满文件的办公桌上,几座象征着过往荣誉的奖杯在光影里默默矗立。
姚东升正埋首研究预算报告,眉头微蹙。
敲门声响起,沉稳而笃定。
“请进。”姚东升抬起头,扶了扶眼镜。
吴立江推门而入,身影中带着训练场特有的气息。
他没有寒暄,径直走到办公桌前,目光如炬,直视着姚东升:“姚校,国赛报名文件,您看过了?”
姚东升放下笔,身体向后靠进宽大的皮质椅背,轻轻“嗯”了一声,
“关于这次国赛,现在准备得怎么样了?这张颠覆性的改革,你们要面对的挑战挺大的。”他的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和对未知的忧虑。
“正是!”吴立江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这次改革核心就是‘协作’和‘应变’。三人团队,项目高度综合,赛场瞬息万变。拼的不是某个人的单项顶尖,而是整个团队在高压下协同作战、临场判断、快速调整的能力!这就像打仗,不仅要有神枪手,还得看整个班组的默契和战场嗅觉!”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要把酝酿已久的计划倾吐出来:“所以,常规的替补思路不够用了。我申请,”他刻意顿了顿,加重语气,“让闻佳宁和张强,作为正式备案的后备队员,随队前往国赛现场,全程观摩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