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斜切过窗框,落在铁盒边缘。门禁卡的裂痕朝上,像一道未愈的伤,边缘泛着金属冷光,仿佛时间在它身上刻下的印记从未停止。我凝视着那道裂口,指尖轻轻划过它的轮廓,像在读一段被遗忘的密语。这枚卡曾属于赵启铭的助理,三个月前从她办公桌抽屉里“消失”——如今,它成了我们撬开真相的第一把钥匙。
我伸手将它翻转,背面朝下。昨晚的数据已经封存,三份副本分别埋在不同节点:一份藏在校外私有云服务器的旧课件压缩包中,一份嵌入校园广播系统的每日播报日志,还有一份,以加密音频的形式,混在食堂打饭机的结算提示音里循环播放。它们像三颗静默的地雷,只等一个时机引爆。
但证据不是子弹,射出去就无法收回。它需要路径,需要节奏,需要在正确的人眼前,以正确的方式展开。太快,会被斥为情绪宣泄;太慢,又会被轻描淡写地压进档案柜最底层。我们必须让每一个画面、每一帧录音、每一条时间线,都成为无法绕开的铁证,像藤蔓般缠住听证会现场每一个人的呼吸。
“开始吧。”我说,声音不高,却像刀锋划过冰面,清脆而冷冽。
周悦坐在操作台前,手指悬在启动键上,指节微微发白。她昨晚几乎没合眼,眼底泛着淡淡的青灰,但眼神依旧锐利如初。她知道,这一战,不只是为了揭露赵启铭,更是为了她哥哥——那个因举报财务异常而被调离岗位、最终在异乡抑郁离世的审计员。她曾把他的工牌夹在笔记本里三年,直到昨天才取出来,放进我们为“蒲公英计划”设立的纪念盒。
陆渊靠在墙边调试投影,动作沉稳,像是在校准一把狙击枪。他原本是信息中心的技术顾问,半年前因拒绝篡改数据被边缘化,如今却成了我们最坚实的屏障。他一边检查中继器信号强度,一边低声对我说:“防火墙我已经打了七层补丁,但如果他们动用上级权限强制降级系统协议……我们最多只有四十秒反应时间。”
沈珩站在门口,背对着晨光,身影被拉得很长。他穿着深灰色风衣,领口别着一枚不起眼的校徽,那是他作为前纪律委员会副主席的身份象征。此刻,他目光扫过我们每一个人,像在确认一支即将出征的队伍是否完整。他的右手始终贴在腰侧,那里藏着一枚微型信号干扰器——不是用来攻击,而是为了在关键时刻,为我们争取那几秒沉默的自由。
实验室的灯还亮着,一夜未灭,灯管轻微嗡鸣,像是某种低频的提醒。空气里弥漫着咖啡冷却后的苦涩,还有电路板长时间运行散发的微焦气味。墙上贴满了时间轴、人物关系图和系统拓扑结构,红笔标注的“t-00:17”像一颗跳动的心脏,贯穿整个计划。
“第一次全流程模拟。”我打开笔记本,调出“蒲公英计划·揭露脚本”,“目标:还原听证会现场,验证证据链传递效率。”
周悦点头,按下回车。屏幕亮起,虚拟会场模型缓缓展开,主席台、旁听席、投影区一一浮现,连座椅编号都与真实场地完全一致。我闭眼,轻声说:“命运洞察系统,启动。目标——赵启铭在听证会上的反应模式。”
眼前浮现出半透明界面,蓝绿色数据流如细雨般滑落,汇成一条条预测路径。画面切入一个未来片段:长桌尽头,赵启铭端坐,黑色西装一丝不苟,手指搭在桌面,神情冷峻如石雕。当第一张伪造审批单投出时,他指尖微动,但未抬眼,嘴角甚至掠过一丝讥诮;第二张出现时,他微微偏头,视线扫向财务处方向,像是在确认谁会第一个站出来替他辩解;第三张,也就是K-1卡记录的操作日志播放到“权限调用”那一帧时,他的呼吸顿了半拍,瞳孔收缩0.3秒,右手无意识地摸了下袖扣——那是他唯一一次暴露紧张的瞬间。
我睁开眼,记录下时间节点,在笔记本上写下:“t-00:17,目标生理波动峰值,证据链必须在此前完成闭环。”
“他在等技术漏洞。”我说,“只要投影延迟超过十秒,他就会打断发言,要求暂停审查,趁机切断外接设备权限。”
陆渊皱眉:“我们本地缓存没问题,但现场用的是教务处主控系统,万一他们临时切断外接端口?或者插入伪造日志反向干扰?”
“那就不能只靠一个通道。”我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笔,“主屏播放动图,副屏滚动时间轴,语音同步讲解。三线并行,互为备份。哪怕其中一条被切断,另外两条仍能维持指控逻辑。”
笔尖划过白板,勾勒出信息流拓扑图。主路径从证据源出发,分三支延伸至视觉、听证、数据终端。我在右下角写下“t-00:17”,那是服务器断网的窗口,也是我们唯一能预判的节奏锚点——根据过去三个月的系统维护日志,教务处在每次重大会议开始后的第十七秒,都会例行检测外部连接,短暂断网0.8秒。这个空隙,就是我们的突破口。
周悦看着图,忽然问:“如果有人故意干扰投影呢?比如突然关灯?或者用强光手电照射屏幕?”
“那就让声音继续。”我说,“沈珩负责现场监控,一旦发现异常操作,立刻切换至本地播报模式。陆渊同步上传加密包,确保外部也能接收到核心内容。哪怕他们黑掉投影,我们也已经把真相塞进每个人的耳朵。”
沈珩走近,声音低而稳:“我建议由我来陈述关键证据。我的身份更有说服力。前纪律委员会副主席,公开举报现任副校长,新闻价值足够大。”
我没有立刻回应。手指轻敲白板边缘,再次闭眼,调出系统最后一次洞察记录——画面中,未来听证会现场,我的声音响起时,赵启铭瞳孔骤缩0.3秒,呼吸频率下降12%,而沈珩开口时,他只是微微扬眉,甚至露出一丝冷笑。
“他说服力强。”我睁开眼,平静地看着沈珩,“但只有我的出现,才会让他产生‘失控’预感。他是看着我从实习生做到项目主管的,他知道我不会打无准备之仗。而你……他早已把你归类为‘可预测的反对者’。”
沈珩沉默。片刻后,他低头笑了笑,那笑容里没有怨怼,只有一种久经沙场的释然。“你说得对。”他说,“我配合你。”
周悦松了口气,重新校准时间轴。陆渊检查了中继器状态,确认三线传输通道全部就绪。我将脚本导入模拟系统,设定触发顺序:开场陈述→证据投映→逻辑串联→收尾质询。
“准备第二次推演。”我说,“这次全程计时。”
投影启动,虚拟会场灯光渐暗。我站到发言位,开始陈述:“根据财务系统操作日志,赵启铭于6月14日凌晨1点17分,通过非法权限调取高二年级空白审批模板,并在三分钟内完成六项资金转移操作,总金额达478万元……”
画面切入动图,审批流程逐帧还原,红色箭头标注每一次权限越界。副屏同步滚动时间轴,标注每一笔资金流向境外空壳公司的路径。一切顺利进行,直到第三段视频加载时,投影突然卡顿,画面停滞三十七秒。
“断了。”周悦低声说,声音里带着自责。
我立刻接上语音讲解:“……此时,系统记录显示,伪造印章已生成,并自动关联至境外空壳公司账户。请注意,该账户注册地为开曼群岛,但Ip登录记录显示,其首次操作来源为副校长办公室内网终端。”
但节奏已经被打乱。原本连贯的指控链条出现断层,听众代入感骤降。就像一把刀刚划开皮肤,却因手抖而偏离了动脉。
“不行。”陆渊切断模拟,“三十七秒太长,他会利用这段时间转移焦点,甚至反咬我们‘蓄意制造混乱’。”
“那就压缩准备时间。”我说,“所有证据提前加载至本地内存,启动瞬间同步推送。周悦,你负责主控,一旦我开口,立刻激活三线输出。”
她点头,重新设置缓存路径。沈珩走到她身后,低声提醒:“加个心跳检测程序,万一你手抖误触,系统能自动补帧。别忘了,你不是一个人在操作。”
我看了他一眼。他没看我,只是把一支注射笔轻轻放进我书包侧袋。银色金属外壳,标签已被撕去,但我知道里面装的是神经稳定剂——用于抑制过度兴奋导致的认知紊乱。他曾在我崩溃的那夜递给我第一支,那时我刚发现哥哥的死与赵启铭有关。
我没说话,拉上拉链。
第三次模拟开始。
这一次,节奏精准。我话音未落,动图已铺满主屏,时间轴同步推进,语音与画面严丝合缝。当最后一段录音播放完毕——赵启铭在电话里低沉地说“销毁旧档,用新模板重做”——整个指控闭环完成,逻辑链条如刀锋般锐利,无可辩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