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姜子延手里大概有一百八十亩田地,他在临安城附近的几个村上考察了一番,发现这里的米粮价格不是一般的高,几乎都快赶上京城的粮价了。
稍微一想,姜子延便明白了,这边的土质不好,不是很适合种粮食,供不应求之下导致粮价升高。
城里那个富户钱老爷手上就有一家最大的粮店,靠着这个怎能不富的流油。
临安这个地界都是旱田,农作物只能种麦,一年种两季,分冬麦和春麦两种。除此之外,大多都种的红枣和豆类比较多,种棉花的倒是少一些。
这边要说米价高一些姜子延倒也理解,可麦价格高,很大一部分都是城里的几家富户在联手炒作,他们都是各地儿最大的地主,收上来的麦大部分都囤了起来,再以高价卖出去,导致百姓们尤其是没有地的佃户们过的十分不易。
姜子延想了想,决定将他手里这些田分成两种,一类春季种春麦,冬麦全种成棉花。另一类分出来一些适合种茶的作茶田用,另一部分就种的杂一些,红枣大豆还有甘蔗等等,包括果树都可以种,这些只要种了,他就有办法卖出去。
这样一来,麦的产量应该要低很多,在开展这些计划之前姜子延还要保证佃户们能够有粮吃,在吃饱肚子的基础上能够赚钱,否则,即便赚的钱多了,可粮价那么贵,根本买不着多少米粮。
所以姜子延跟林昭商量了一下,准备在城里开一家米粮店,但米粮市场几乎都被城中的几个富户垄断了,如果没有林昭这个县令在背后支持,怕是开不起来。
林昭也在想这个棘手的问题,要不就从中想一个折中的法子,让米粮行业在临安城的价格降下来,要不就自己扶持一家米粮♂风铺子打破他们垄断的现状。
可不论哪种,若想实行下去都很困难。
如果姜子延开了家米粮铺,价格比其他的米粮铺子低,那么肯定有人争先恐后的来店里购买,即便进行限购,也禁不住大家全都跑这里来买,库存量根本不够。
等他铺子里的米粮卖完之后,其余几家米粮店照样高价经营,根本起不到什么抑制的效果。
这个法子也行不通,这个时代的米粮价格虽然不是随便定的,也是要看当地官员的意思办。
历来都是讨好官员同意其涨价的,若是林昭强制要求让他们降价,只怕他们不情愿还会出其他幺蛾子。
照这个思维想下去,仿佛走进了一个行不通的死胡同。
姜子延换了个角度,与林昭说道:“不如暂时先不考虑让他们降价,米粮铺子咱们还照样开,每斤价格只比他们低一文。同时,靠木棉还有甘蔗,水泥等等增加百姓们的收入,这样他们就能有足够的银票去买更多的粮食。”
林昭明白了他的意思,“他们想要涨价,那是不可能的,一旁有你开的米粮店和他们竞争。另一方面,老百姓挣得多,购买的米粮也多,长时间下去,他们肯定会损失不少,应该会比对着你的米粮铺子降价的。这确实是个好主意。”
不得不说,比起经商头脑,还是姜子延更加懂得变通。
两人商定好了计策,便开始分头进行实施。
如今正值九月,水泥路也修的差不多了,冬麦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收割,等割完这一季的冬麦,姜子延买的田就可以自己作主更种了。
姜子延亲自去了佃户们所在的村子,毕竟是新上任的东家,而且下一季要种的东西不再是麦了,如果他不好好安抚一番,恐怕没什么佃户们愿意上门租种。
关于木棉的情况姜子延说了一遍,将好处全都罗列出来,给的分成并不是按实际的棉花量来算的。
和种麦不同,每年种的麦都是按二八分成,两成的麦子归佃户,八成的麦子归地主。
姜子延只要答应给他们的利润换算成银钱比平时两成的麦子多,这些农户们还是愿意租种的。
最重要的是,姜子延承诺,只要农户们愿意来租种他的地,不论种什么,种子一律免费发放,不需要农户们自己购买。
虽然这对农户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诱惑,但还是有很多人不相信。
往常他们租种别人的地时,基本都是种麦,麦的价格不低,东家一开始也是说种子免费发放。然而等到实际播种时,上门要种子推三阻四,眼看就要过了播种的好时间,佃户们还自己倒贴了一部分钱。
此番姜子延说田里不管种什么种子都是免费发放的。这些种子的价格有高有低,像棉花来说,这里种的人少的原因其中一个便是种子比较贵。
姜子延在购买的田地附近几个村全都宣传了一遍,言说如果有愿意的,可以到水泥厂签订租种合同,也就是契约,如果他们不放心,可以把免费发放种子这一项也写进契约里。
这个保证让农户们十分心动。
一开始没有什么人前去报名,过了一天后,有一个村里的年轻人顶不住诱惑去报了名,当天就拿到了签订好的契约。
有一个人去尝试了,接下来便有陆陆续续的人跟着去报名,发现姜子延所说不假,如果田地里不种麦,则是都按收成的三七成发放银子。
比他们以前尊重别人的地要多一成的收入,几天之后姜子延招到了许多佃户们做工。
他之前在青平镇的时候就买过地,其中流程怎么走他已经很有经验了。
当时画的梿枷的图纸他还有,找木工多做一些,放到各个地方售卖,价格不高,但却帮农户们省了许多力气。
赶在农忙收成前,水泥路紧赶慢赶总算是完工了。
这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路,西起临安县大河镇附近,黑风村就属于大河镇,水泥厂便是在这个地界。东到京城西郊外,距离京城西城门很近,也就是说以后从临安到京城运输货物十分方便。
只是换成水泥路之后,骑马什么的可能就有些费马钉了。
水泥路修成之后林昭立刻就写了折子上书给了皇帝。
皇帝经常微服私访,上次科考的时候还去了同文馆,这次在折子上看到林昭说这条水泥路已经修好了,忍不住穿上便服去西郊外看了看。
一眼望过去,水泥路有些发白,地面坚硬平整。他坐在马车上在水泥路上行了一会儿,发现丝毫颠簸的感觉都没有,平稳而且速度还快了不少。
皇帝十分欣喜,当即对林昭大家赞赏。
林昭在桌子上还说到用水泥这种材料可以建房子,修建出来的墙壁十分坚硬,而且房屋又整齐又防风,甚至在遇到地动之时也有奇效。
这让皇帝十分心动,下令让工部将这种水泥大力推广下去,主要官道上尤其是通往重要地区的官道,一律采用水泥进行修建。
如今从临安通往京城的水泥路已经修建完成,这不禁给来往两地经商的商人们给予了非常大的便利。
往常需要走一天的路程,现在竟然缩短了一半,只要半天就能到地方。
姜子延之前在临安城内买了一条地处偏僻的街上所有的铺子,这些铺子有很多一直挂着转让出售,姜子延索性将它们都买了下来。
既然要发展,那就要推陈出新,这排房子地处位置偏僻,不如好好规划一下,开一排小作坊。
木棉可以卖出去,也可以自己加工纺织,完全可以引进技术,在这边开一个纺织厂。
除了纺织一些精美的布品之外,还可以,请人来做成衣。这个时代的成衣样式很少,姜子延翻了翻百科全书上的服饰那一章节的介绍,加上自己素描的功底,完全可以描几个成衣花样出来。
生产出来一批批的成衣可以卖到京城去,不过要借用一下荣王府的力了。
他的名下可没有成衣铺子,不过荣王府家大业大,成衣铺子应该是有的,新做好的样衣可以拿到荣王府的铺子里卖。
姜子延规划的十分完善,第一步就是种棉。
第二步便是改造临安城里那一排铺子。
那么多棉花,不一定非要做棉衣棉被,可以先生产布料。像前世他所见过的那些多根纱之类的,全都是用棉来进行纺织的。
对于纺织业他懂得并不多,而江南的制造业发达,他完全可以请教朱秉良来帮忙。
自从他到京城之后,与朱秉良时常有联系。只不过因为两人所隔甚远,互通的信件每次都要隔大半个月才能收到,所以交流不是很频繁。
朱秉良经常会写信问他一些生意上的意见,他结合自己在前世所见的生意之道适当的给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倒是让两人的交情更加深厚了。
此番关于纺织业的事他便给朱秉良行写了信,寻求他的帮助。
虽然江南的制造业大多都是值得锦缎,所用都是蚕丝,不过织布的方式倒是有异曲同工之法。
有了朱秉良的建议,姜子延请来了几个善于制造的织女,给他们讲解多根纱还有其他纱类和布类的纺织原理。
棉花需要先撚成线,但大多数都是撚成的单线,撚成多线来进行纺织,要比单线耐磨,而且也更具有韧性。
现在农户们身上穿的布料大多都是单线制成的,韧性差,稍不留神,被哪个地方挂住就会撕拉一片下来,所以古代人身上的衣服经常会有补丁。
但如果用多根纱来做布料,会更加耐磨结实。
到时候染上各种颜色,就成了质地更好的棉布,用来做成衣是再好不过了。
这几日姜子延几乎每天一大早就跑去城内的安西街,也就是她买下这一排铺子的那条街。
买了这个不景气的街道下来几乎把她带来的银票花光了。
得亏城里还有一个酒坊一直运作着,酒坊自开业后生意一直都十分好。
尤其水泥路修好之后,往来运输酒的马车更加平稳了,极大的减少了那些装着酒的瓷罐的磕碰。
之前运送的时候底下不知塞了多少棉被捂着,从怕路上磕磕绊绊给碰烂了,那酒就会全撒了。
如今这般平坦的道路只要马车不赶的太快,酒瓶碰烂的损失几乎是没有的。
之前被姜子延帮过一把的张氏已经在酒坊里干活一个月了,每日她的活就是负责给前来买酒的人打酒。
酒铺里的酒大多都是散酒,不论有钱没钱,只要酒瘾犯了,都会前来灌上一壶,喝上一两天。
而里面架子上精美的雕花瓷瓶装着的酒大多都是被城里的富户买走的,价格虽然贵,但他们也不缺那点钱。
靠着这个酒铺挣得钱,姜子延好歹手里还能有点儿净收入的银钱供他应急。
这条街上的铺子姜子延数了数,大概有二十几家,他让人将其中一部分中间的墙打出来一扇门,做成一间一间互相连通的小作坊。
请了附近几个手艺比较好的织女前来教习织布做衣服的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