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40章(1 / 2)

“你说的对,人总是要向前看的。”

荣老王爷叹了口气,如今的结局对他来说已是上天对他的恩赐了。

“只是我只要一想到他以前受了那么多苦,心里就……那叫一个难受啊!”

陈管家道:“王爷,找到小世子是件好事,您应该高兴点才对。”

“说的是,高兴,高兴!自从斌儿去世后,这是我最高兴的时候了。赶明儿我就进宫一趟,请圣上给他封荣王世子。”

“王爷,这件事不着急,左右不过进宫一趟的事。您现在当务之急,是应该先和小世子相认哪!”

“对对对,瞧把我给高兴的,把这件事都忘了。快找个良辰吉日,我要郑重的将这件事告诉他。”

荣老王爷一说起这件事瞬间容光焕发,仿佛刚才凄凄惨惨戚戚的模样不是他。

林昭只觉得今天遇见的这个老人奇奇怪怪的,不过并没有感觉对他有恶意,所以他便没有放在心上。

回家以后依旧是和以前一样,偶尔翻会儿典籍,更多时候便去找姜子延腻歪在一起。

姜子延的酒厂已经逐步走上正轨,酿造了十几种不同口味的果酒,用不同的瓷瓶装着。小瓷瓶上的画十分精致雅观,上面还有一层薄纱封口,很得客人的喜欢。

这日林昭回来后姜子延不在,他吃过饭后便去了小书阁看书。

长临突然推门而入,恭敬的道:“少爷,外头来了个宫里头的太监,说是圣上请您进宫一趟。”

林昭十分疑惑,怎么这个时候皇上宣召他?回想起这些日子,在翰林院当值的时候也并未得罪什么人,可他实在想不明白皇上有什么事找他。

不过不管是什么事,总不好让人家传话的在前厅等久了。

这个小太监是御前当值的,他之前进宫的时候见过。他有心想打听皇上为何要他这时候进宫,心下转了许多念头,脸上却不动声色,在进门看到小太监时拱手道:“钱公公,在下林昭,久等了。”

钱公公在这里坐了一会儿,下人给他上的糕点和奶茶他都吃了一半了。

他看到林昭后十分客气,“林大人客气了,皇上有旨,请林大人即刻进宫一趟。”

“好,那咱们现在就走吧。”

路上林昭有意无意的像钱公公打听,“公共可知皇上找我进宫是为了何事?”

钱公公讳莫如深的看了他一眼,仿佛是看在刚才的糕点和奶茶的份上,提点道:“这个咱家也不太清楚,好像是和李尚书有关。”

林昭眉头微皱,拱手谢过钱公公。

一路上他都在沉默着,思绪飞转,李尚书为工部尚书,正三品的京官,而他在翰林院编撰修书,并无任何冲突,难道是知道他和子延住在一起所以这是朝他下手了?

钱公公带着林昭一路到了勤政殿,他进去之后果然看到李尚书在里面。

除了李尚书之外,

林昭不明缘由,给皇帝行了礼之后,听见皇帝说道:“林爱卿,听说你出自凛州地界的清平村,可还记得有一香江堤坝。”

林昭拱了拱手,回道:“回皇上,臣知道。”

“朕前不久收到消息,香江堤坝决堤了。”

林昭震惊,前几年还在清平镇的时候,明明就要决堤过一次。当时幸亏提前发现了情况,他还给了吴县令一些建议,这才没有酿成大祸。

按理说这件事情之后,吴县令应该将此事上报,请求工部派人去加固堤坝才是。

为何又决堤了?

可这次香江堤坝决堤跟他又有什么关系?为何皇帝今日召他进宫?

接下来皇帝的话让林昭解开了这个疑惑。

香江堤坝决堤死伤众多,皇帝震怒让工部派人去查此事,结果工部尚书李缺派人快马加鞭去了一趟,回来报告香江堤坝决堤原因,说是因为两三年前开闸放水的缘故,导致堤坝拦水能力减弱,这次碰上大雨才这么容易就决堤了。

说来说去,李尚书把这个责任都推到了林昭这个当时给吴县令建议的人身上。

说都是因为他当时建议开闸放水,吴县令采取了他的建议,这才让此次香江堤坝这么容易被冲毁。

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林昭并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堤坝没有被加固,知道这件事情的人只有吴县令了。

但当林昭问起吴县令这个人证时,李尚书说吴县令为了救百姓,亲自到重灾区视察民情,不幸被水淹死了。

而关于林昭当时建议开闸放水的理由,李尚书给的说辞是因为堤坝下游水产众多,开闸放水能让老百姓们得到更多的水产。

这个理由本来是有些站不住脚的,但依照林昭所说,当时的堤坝已经有些裂缝了,眼看就要决堤,所以才当机立断想出了这个法子,减少百姓伤亡。

可当时知道香江堤坝快要决堤的消息的人本来就不多,除了吴县令,就只剩当时吴县令身边的师爷和那几个河工。

吴县令都死了,想必其他的知情人也都被处理干净了。

他本来极力辩解,可这时李尚书突然又道:“皇上,这件事情还有一人参与其中。据臣调查,当时宁安侯府小公子姜瑜和林大人是一起去的清平县县衙,虽然主要建议是林大人说的,但这一开始的动机却是姜瑜提出来的。”

“皇上,姜瑜此人顽劣不堪,这种荒唐的事,他的确干的出来。您一定要细细查清楚啊!”

林昭一双眼睛闪着凌厉的光,直直的看向李缺,他道:“此事与他无关,他只是陪同我前去。开闸放水的建议都是我一个人提的,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