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不负所托,凭其深厚佛学修养与朝廷威望,从天下丛林中精心遴选百位德学兼备之高僧,组成一支阵容鼎盛的“中原佛法使团”。此团涵盖禅、净、律、天台、华严等各大宗派,皆是对经义有独到见解、善于辩才之大德。
与此同时,周芷若以“无上妙善菩萨”之尊,向吐蕃全境各教派发出法旨:“为光大佛法,明辨真谛,特召集中原大德与雪域高僧,于逻些举办无遮辩经大会。各派须遣精擅经论之智者与会,共参妙理。”
法旨传出,雪域各寺震动非常。噶举、萨迦、宁玛等派自不待言,即便是态度最为持重的格鲁派,闻听是“菩萨”法旨,且事关整个雪域佛门颜面与未来,亦不敢怠慢。宗喀巴大师亲自选派座下最为博学、辩才无碍的弟子克珠杰(即后世追认的第一世班禅额尔德尼)与根敦朱巴(即后世追认的第一世达赖喇嘛)率领格鲁派精英赴会。一时间,吐蕃各地寺庙的高僧大德纷纷启程,云集逻些。一场规模空前、意义深远的佛学盛会,即将在这雪域圣城拉开序幕。
两个月后,逻些最大的寺庙广场前,法幢高悬,宝盖如云。周芷若白衣胜雪,端坐于中央高台法座之上,宋青书、姚广孝分坐两侧。台下,左侧是以姚广孝为首的中原百人僧团,气象肃穆庄严;右侧则是以克珠杰、根敦朱巴、仁钦贝、贡噶坚赞等为代表的雪域各派高僧,阵容同样鼎盛。四周更是挤满了来自各地的僧俗信众,万头攒动,却鸦雀无声,皆屏息以待。
辩经大会由周芷若亲自主持开幕。她声音清越,言简意赅:“佛法无边,殊途同归。今日之会,非为争胜,乃为求是。以智慧剑,斩疑惑网;以慈悲心,融分别见。诸位但依经论,畅所欲言。”
大会伊始,气氛便极为热烈。双方就“顿悟与渐修”、“空性与如来藏”、“显密关系”、“修行次第”等核心佛学议题展开了深入交锋。
中原高僧引经据典,逻辑缜密,尤其擅长以因明学(逻辑推理)层层剖析,强调理性思辨与心性觉悟的重要性。如禅宗大德机锋犀利,直指本心;天台宗法师辩才无碍,判教精严。
雪域高僧则根基深厚,尤其对中观、唯识等深奥义理以及密法修持有着精微的实证与理解,其辩经传统本身亦极具特色,言辞激烈,富有激情。
最初数日,双方各执己见,引经据典,互不相让,场面堪称“唇枪舌剑”。中原佛教的理性光芒与雪域佛法的实证深度激烈碰撞,火花四溅。然而,随着辩论的深入,双方都开始超越门户之见,不再简单地否定对方,而是开始探寻对方义理中的深意与可借鉴之处。
姚广孝作为中原僧团的核心,展现出极高的佛学素养与调和智慧。他既能精准指出雪域某些过于侧重神秘体验而可能忽略经教基础的流弊,也能由衷赞叹藏传佛教在修行次第、实证功夫上的严密与精深。
格鲁派的克珠杰与根敦朱巴,作为雪域后起之秀中的佼佼者,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邃的佛学见解,也赢得了中原高僧的尊重。他们开始认识到,汉传佛教中强调的“平常心是道”、“佛法在世间”等思想,对于引导佛法贴近民众、发挥教化作用具有重要价值。
辩论持续了半个多月。这期间,不再是简单的胜负之争,而是变成了真正的交流与融合。双方发现,许多看似对立的观点,实则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佛法的真谛,完全可以互补互融。
大会结束时,原本泾渭分明的双方高僧,许多已能相互合十致意,甚至切磋交流。一份凝聚了双方智慧的《汉藏佛法辨经纪要》被共同签署,标志着雪域佛学迎来了一个融合、开放、注重理性与教化的新篇章。
周芷若作最后开示:“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但向慈悲智慧处觅。望诸位以此盛会为始,携手并进,使佛法慧灯,永照雪域,利乐有情。”
这场空前成功的辩经大会,不仅从思想文化层面进一步巩固了大明对吐蕃的统治,更深远地促进了汉藏民族的理解与融合,为雪域高原带来了真正持久和平与发展的曙光。宋青书遥望这一切,心中深知,这片土地的未来,已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