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重归中华版图,明军主帅邓愈妥善安排了行政交接与军事防务,随即以八百里加急向应天报捷。朱元璋览奏大悦,下旨敕封:仁钦贝为“辅教法王”,贡噶坚赞为“护国法王”,宗喀巴为“大慈法王”,均赐印信、号纸,准其世袭,并纳入明朝“多封众建”的治藏体系。周芷若则被特封为“无上妙善菩萨”,尊为雪域最高精神领袖,以宗教纽带强化大明对高原的治理。
邓愈部署已毕,欲率军凯旋,笑谓宋青书:“国师,雪域六百年后重归华夏,此役功成,善莫大焉!”
宋青书却道:“大帅功在千秋。然有一事,若不成,则根基未固。”邓愈惊问其详。
宋青书沉声道:“雪域佛法治道相承,然门派林立,百姓困于玄奥之说。欲破此局,需以佛法辨经正本清源——请皇上广召汉地高僧,赴逻些举办佛学大会!”他深知,唯有思想上的融合,方能确保长治久安。
宋青书连夜与姚广孝对弈密谈。他指出,雪域佛法重密修仪轨,而汉传佛教尤重经义研习与心性觉悟。若能使双方高僧公开辩经,不仅可促进佛法交流,更可引导雪域佛教注重理性思辨与普世慈悲,削弱封闭性,使其更贴合“导人向善”的教化本质。
姚广孝闻言,抚掌大笑:“善哉!国师深谋远虑。贫僧不才,愿亲赴雪域,主持此辩经盛会!”他深知,此事关乎文化统合,亦是他作为谋士与佛弟子的责任。
宋青书大喜:“有军师出面,此事必成!吾当奏请皇上,以国策推行。”
朱元璋得报,御笔亲批:“准奏。命天下僧纲司推举德学兼备之高僧,汇集京师,由姚广孝遴选,赴雪域辩经。”圣旨强调“以佛法治心,佐王化于天下”,意在通过这次辩经,进一步落实其“禅、讲、教”分立的宗教政策,引导佛教服务于朝廷教化。
消息传出,南北丛林为之震动。数月间,各地高僧齐聚应天:
江北天台宗大德静慈法师,精通《法华》《楞严》。
江南华严宗硕学慧进法师传人本净禅师,深研“法界缘起”。
中原禅门龙象德清和尚,禅机锋锐。
西域求法归来的道隆法师,兼通梵藏。
姚广孝奉旨亲自考核,最终选定百位僧众,涵盖性、相、台、贤、禅、净、律诸宗,组成一支前所未有的“佛法使团”。
大明使团辞京西行,一场关乎雪域未来精神走向的无硝烟之战,即将在佛光灯影下展开。宋青书与周芷若立于逻些城头,远望苍茫雪山,深知真正的融合,才刚刚开始。
雪域初定,行政军事皆已理顺,然宋青书深知,欲要长治久安,非仅凭刀兵政令可达,收服人心,尤在文化思想。他与姚广孝深谈后,一套以佛法辨经促进汉藏文化交流、引导雪域佛教走向更重理性与普世价值的方略,便悄然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