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70章 科技(1 / 2)

易修武竖起大拇指:“隽弟不错,觉悟很高嘛,像我!”

文烁斜眼看他:我愚蠢的表弟哟,你要不要听听你在说什么?

他好奇道:“什么重要任务?”我怎么不知道?

林隽放下羊腿,找出纸笔开始给他汇报关于在琼州开展琉璃制造业和水果罐头加工业的设想。

“将玻璃热融液倒在这个铜制桌面上,拉动滚动条使融液铺开……”林隽给他们演示制造平板玻璃的方法,“随后静待玻璃成型,就能得到大块的平板玻璃了。”这只是个简单粗暴版平板玻璃系统,真操作起来还要等李茂在实践过程中精细改进。

“而后不拘是做穿衣镜还是做窗户使,相信很多人愿意买的。”

文烁心下震撼,昂贵的玻璃就是这么制造出来的?

要是真能产出大块玻璃,这明显又是一笔大生意啊!西洋来的穿衣镜一镜难求,皇宫里都没几块呢,这不是愿意买不买的问题,是到时候要抢着买罢?

文烁与易修武对视一眼,都能看出里面潜藏的巨大利益。

要真做出来,恐怕卫所那边就得换上靠谱的人过去了,琼州地理位置在那,还是不安全。

文烁哭笑不得:“元卓啊,你这是暗中憋了个大主意啊,怎么以前不见你拿出来?”

林隽无辜道:“以前也没研究出来啊,就这还要靠季荣试验呢。”

“放在琼州不保险罢?”文烁敲着桌子:“当初咱们在闽省抓到的倭贼探子不也说不清倭岛到底投放了多少间谍过来?想必沿海地区不少。”

当初那探子还是林隽火眼金睛识别出来的呢。

探子在闽省生活十几年早已融入到当地,还是位小有名气的捕猎好手。没想到林隽不过几次接触就发现了端倪,悄悄与易修武说此人非我族类,藏匿在小山村中肯定憋着什么坏。

易修武半信半疑的跟踪他几天后还真抓住了把柄,这倭贼也是嘴硬,十八般武艺上全了才拷问出其原本身份。

果然是倭岛探子,专门来文朝沿海收集山川地理信息的,为以后犯边做准备。

事后易修武曾好奇询问林隽到底是如何发现此人为异族,毕竟此人已经近乎完美的融入进了当地生活之中。

林隽神情微妙:“唔,这是一种辨认倭人的直觉,你懂吧?”

易修武:“……”

“你看他此前过来道歉,正经人谁会那样鞠躬?只重形式而毫无实质歉意,可谓知小礼而无大义,重末节而轻廉耻1。一看就不是本朝人。”便是文朝读书人的揖礼那也是舒展流畅自有韵律的,哪像倭人那般,“恨不得马上就要趴跪下去了。”

易修武品了品,发现还真是,一拍大腿:“怪不得我看他别扭呢,我们武人通常都是抱拳,哪里会躬来躬去哦,四不像。”

倭贼暗戳戳的对中原投放探子,文烁上任后对沿海卫所下令严查本地外来人口,还真抓住不少可疑人员。

所以他的担心也不无道理,文烁现在满脑子生意经,若是被人学了去自家还怎么赚钱?

只是林隽也有自己的考量:“琼州就地取材更方便呢。”

文烁点着桌角,道:“如此便要让卫所加紧巡防了。”

他头疼得紧,卫所历经几十年也出现了各种人员腐败的复杂问题。现在盐务一桩走上正轨,新的开中已经在大同展开,今年的盐引价格总算走向正常。但是卫所的军户问题又不得不摆上台面,亟待解决了。

尤其是他派出的监察御史传回来的消息让他心惊:边地卫所尚还过得去,内地卫所因为不用再征调出兵武功荒废不说,卫所军官俨然成了土财主、奴役军户成为他们手下的佃户,而军户因为不堪压榨逃跑者甚众!

情况比林隽他们在大同看到的只重不轻。

而因为户籍是军籍,逃跑的军户大部遁入山林,长久以往甚至转变成盗匪也不是不可能。

乔渊他们在江南剿的匪徒里或许就有这样的人。

而军屯收获的屯粮这两年更是断崖式下跌,军屯开垦出的土地占了全国耕地的两成半以上,收获的粮食却不足税粮的半成。

可以说军屯除了在文初做出一定贡献,越往后越成为拖累朝廷的存在。不禁没有达到‘养兵而不病于农’的效果,甚至每年还要向朝廷伸手要粮。朝廷和军户苦不堪言,反倒是肥了中间的上下军官。

可以说理想中的‘强兵’、‘足食’效果一个都没做到。

文烁将情况的严重性道来,愁眉道:“元卓,长青,你们说卫所军屯的未来在何处?”

易修武挠头看向林隽:“隽弟,你说呢?”

林隽:“……”

林隽长叹:“纵观历朝,军屯都是只在一定时间作为解决军粮问题的过渡性政策使用,似我朝这般一直存在下来的不能说少,只能说没有。”

且文朝军屯还拒绝向其他制度转轨,天长日久的就必须要面临内部侵蚀的问题了。

易修武嘴角微抽,怎么听着不像好话?

“陛下,边疆暂且不说,内地的屯田制必须要改革了。”

文烁看向他:“你有何良策?”

“两种办法,其一便是编户齐民,划归郡县体系,将大量不必要的军户就地转变为民户,并将开垦的屯地按户口人数分发。”军户社会地位低还吃不饱,受不了自然要跑的。变更为民户至少有一个所有人都很难拒绝的好处:以后或可读书科举、或可转向其他行业,比固定在军籍上动弹不得有盼头多了。

文烁沉思,这是直接解散部分卫所的意思。他心中也隐隐有这个念头,毕竟内地卫所只能拖后腿,效用真的不大。

“其二,引入租调制,以往的屯田属于‘收支两条线’,田官田卒自有俸禄,不参与屯田成果的分享自然不注重屯田的收获多寡。咱们可以引入市场机制,譬如劳动力的招募、劳动成果的划分等,用收入刺激他们的积极性。”

将屯田所得分发给田官田卒?

那官家的屯粮还收得齐?

见文烁似有迟疑,林隽凑近悉悉索索道:“屯田不止种主粮这一种方式,屯田要从负担向聚宝盆转变,还可种经济产品呐。我就知道几种番薯和玉米加工出来的产品,若是吴氏商队开辟出海外市场,咱们就可以将屯田所得的产品卖到他国挣银子了。”到时候还怕屯粮不齐?直接收税银不好吗?

林隽不知道哪些东西能挣钱吗?只是文朝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培养出足够的市场潜力前即便做出产品也卖不出去的。而先开辟海外市场则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要加工出足够海外市场消耗的产品自然要建厂集中化、规模化生产,厂里得有工人吧?待百姓从中受益,手里的钱多了,国内市场自然就起来了。

“你展开说说。”文烁听说能挣银子眼睛就亮起来了,经过前面几次事件,他对林隽挣钱的能力向来不怀疑。

林隽将脑海中粗略的计划道来,文烁越听越激动,忍不住拍案:“怎么吴二的商队还不回来?”

林隽亦是点头,三个钱串子热切的看向西方,就等吴二爷的好消息。

文烁从林隽这里得到两个针对卫所改制的策略,心事重重的回宫。

卫所制毕竟是太/祖定下,贸然改变祖制不知父皇、朝臣可同意?

文烁长叹一口气,做皇帝也太难了。

很快一件事情的发生让他再也不用纠结,当场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解散内地那些毫无作用的卫所。

建宁十五年冬,一只六十人的倭贼分队在江南转战数十日、三千余里,击杀文军逾三千人,如入无人之境!

还是在皖南肆虐时遇上乔渊带领的剿匪队伍才被全部斩杀,乔渊的奏本上来朝廷才得知这一荒谬之事。

文烁勃然大怒,江南地区卫所无数,却连区区六十人的倭寇小队都打不过,怕不是倭寇派来的内奸吧?

他当即下令将两地所属的都指挥使下狱,又令乔渊追击剩余寇贼以泄心头之恨。回头便召集重臣讨论撤销一部分卫所的事宜:“诸卿觉得如何?”

户部尚书听说或能取消卫所简直是举双手赞成:“内地某些卫所属实可以不用设立,且这次皖南事件实在荒唐,卫所情况不容乐观,便是不取消也需要大清查了。”朝廷每年都要向卫所拨粮拨款,国库本就不丰,为难的还不是他这个户部尚书?而粮款拨下去有用还好,结果呢?六十人连杀三千人呐!

便是拿粮草喂狗都比他们打得好吧?

提起皖南事件,所有人都觉得颜面无光,这样‘奇诡’的战绩,让人想为他们说情都站不住脚。

且朝廷有禁卫军,已经不需要调遣卫所的兵力了,卫所已经是冗余的存在。

周正凝重道:“其他还罢,军官在卫所经营几十年又该如何安排?”军官压榨军户做了这么久的土皇帝,突然编户齐民肯定于他们利益受损,到时候反扑岂不容易酿成大祸?

“若是他们屁股底下干净,朕不介意在郡县官吏分配上为其留个位置,若是手脚不老实,且等着朕的问责罢!”拉一批打一批,这事他熟得很。

而多个卫所才能规划成一县,僧多粥少,他们的视线必定放到这些职位上,真想跳出来的,他不介意放放血。

“待江南事了,这事便可徐徐推进了。”文烁一锤定音。

林隽自然也听说了皖南倭贼时间,不由唏嘘:这可真是出了个大丑哇。

想必文烁心里难受死了,他没去触霉头,只与孔翎一起加快了对燧发/枪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