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527章 心火永燃,厨道新生(1 / 2)

苏小棠的马车碾过江南青石板时,晨露还沾在车帘上。

她掀开帘子,望着天膳阁分阁的朱漆门匾在晨雾里若隐若现,喉间突然泛起一丝甜腥——昨夜赶路时强行用了三次本味感知,到底还是伤了元气。

\"主子,周管事在二进院等您。\"小伍掀开车门,伸手要扶她,却被她轻轻推开。

她扶着车门站定,看见门廊下那个穿月白衫子的姑娘踮着脚擦灯笼,正是半年前被她从人牙子手里买回来的小徒弟阿巧。

姑娘听见动静回头,手里的布帕\"啪\"地掉在地上。

\"师、师父!\"阿巧尖叫着扑过来,发辫上的绒花晃得人眼晕,\"您可算回来了!

前儿陈叔托人带信说您在京城遇了难,我、我...\"她抽抽搭搭的,倒把苏小棠的前襟蹭湿了一片。

苏小棠笑着摸她发顶,目光扫过院子里支起的十二口青陶大缸——那是她走前交代要泡的新米,此刻缸沿凝着细密的水珠,在晨光里亮得像碎钻。\"阿巧,去把三进院的蒸笼擦了。\"她轻声说,\"明日试宴要用。\"

阿巧猛地抬头,眼泪还挂在睫毛上:\"您真要办无火试宴?

那些老东西在茶棚里说,没了火种的厨子就是没了魂儿......\"

\"魂儿在这儿。\"苏小棠指了指自己心口,转身时袖中灶神像纸发出窸窣响,\"去准备吧。\"

第二日未时三刻,\"松月楼\"三层雅间里挤得水泄不通。

苏小棠站在临时搭起的灶台前,看着台下二十来个红案白案的掌勺师傅——有留着花白胡子的姑苏名厨,有系着湖蓝围裙的扬州头灶,此刻全梗着脖子瞪她,像一群被踩了尾巴的鹅。

\"苏掌事,不是咱们不给天膳阁面子。\"为首的吴州楼陈师傅敲了敲自己腰间的火种囊,铜铃似的响,\"您说不用火种,可这火候全凭眼睛看?

上回王二厨用炭炉煨蹄髈,多烧半柱香就焦了——\"

\"那就用耳朵听。\"苏小棠打断他,指尖抚过案上十二种谷物:东北的红高粱、太湖的白糯米、云南的紫米,每一粒都还带着晒过的暖香。

她闭了闭眼,本味感知如潮水漫过指尖——高粱的甜在舌尖炸开,糯米的黏在齿间缠绕,紫米的甘像山涧清泉,在味蕾上画出清晰的脉络。

\"阿巧,取泉水。\"她突然睁眼,眼底泛着薄汗,\"要晨时刚从虎跑泉打的,水面还浮着松针的。\"

阿巧捧着陶瓮跑来时,苏小棠已经把谷物按比例分进十二只木碗。

她伸手搅了搅泉水,水温刚好比掌心凉三分——正是最适合唤醒谷物的温度。\"都记好了。\"她舀起第一把高粱撒进陶釜,\"无火技法的第一步,是让食材自己说话。\"

灶下的柴火烧得噼啪响,苏小棠的额头渐渐沁出细汗。

她没看火候,只垂着眼盯着陶釜:高粱的甜在第七个呼吸时淡了,那是淀粉开始析出;糯米的黏在第十五个呼吸时变稠,得赶紧顺时针搅三圈;紫米的甘在第二十三个呼吸时突然清冽,必须立刻加半勺蜜枣蜜——

\"好了。\"她放下木勺时,陶釜里腾起的热气模糊了眉眼。

阿巧捧着白瓷碗挨个儿分粥,陈师傅接碗时还在冷笑,可第一口粥刚滑进喉咙,他的胡子就抖了起来。

\"这......\"他捧着碗转了个圈,\"甜而不腻,黏而不糊,这味儿......竟比用火种煨的还纯粹?\"

\"我尝着有松针的清苦。\"扬州头灶舔了舔嘴唇,\"可我明明没见您放松针。\"

\"那是紫米的本味。\"苏小棠倚着灶台,手心里攥着块帕子——刚才用了四次感知,后背已经被冷汗浸透。

她望着台下众人发亮的眼睛,突然想起陆明渊说的\"愿力若成火\",嘴角慢慢扬起来,\"真正的火候,从来不在铜炉里。\"

与此同时,三十里外的竹坞茶寮里,陆明渊掀开青竹帘。

老厨头正蹲在廊下劈柴,斧头落下时带起一阵风,将他鬓角的白发吹得乱翘。

\"您倒是沉得住气。\"陆明渊把一个檀木匣放在石桌上,\"归藏图在里面。\"

老厨头直起腰,掌心的木刺扎得他皱眉。

他擦了擦手,打开匣子的动作慢得像拆一层茧。

当泛黄的绢帛展开时,他突然抖了一下,斧头\"当啷\"掉在地上。

\"这是......\"他指尖抚过绢帛上的星图,\"当年我师父说,御膳房的归藏炉底下刻着'五行归藏',原来图在这儿......\"

\"历代帝王用这图吸取着愿力,说那是'天命'。\"陆明渊倒了杯茶推过去,\"可小棠说,愿力若成火,能烧穿金銮殿的瓦。

您老要是能破解这图......\"

老厨头突然抓起绢帛塞进怀里,浑浊的眼睛亮得吓人:\"明儿我就去后山破庙,没破解前不出来!\"他扛起斧头往林子里走,又回头喊了句,\"让那丫头把新收的徒弟都带来,我教他们认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