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204章 文华殿(2 / 2)

他手里握着那封信,反复翻看,仿佛能从字里行间看到王阳明那苍老却坚定的面容。

随后,他让人将信小心翼翼地放进《天下大典》的开篇卷里,并在旁边加上一句批注:“先生之学,在于利民,而非守成;天下之学,亦当如此。”】

【这份手稿,至今仍保存在国家博物馆,成为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

它不仅记录了一位臣子对国家的忠诚、对百姓的牵挂,更记录了一位帝王对学问的认知、对百姓的初心。

静静见证着那段君臣相得、携手共谋教育大业的佳话,也见证着大乾文脉从“垄断”到“普惠”的伟大变革。】

博主停下话语,目光缓缓扫过光幕外静静聆听的众人,语气中满是感慨:【“后来的历史,大家都有目共睹。

昭文帝袁泽最了不起之处,并非仅仅统一了文字,也不是编修了《天下大典》——这些固然伟大,但更伟大的是,他让‘学问为百姓用’这个理念,深深扎根在了每一个大乾人的心中,成为了大乾的精神基因。”

“从那以后,大乾再没有‘哪家学问是正统,哪家是异端’的无谓争论——大家不再纠结于‘这是儒家的学问,那是墨家的学问’。

不再执着于‘这是贵族的知识,那是平民的技巧’,只关心‘这学问能不能让我吃饱饭’‘能不能让日子过得更好’‘能不能让国家更加安稳’。

这种务实的学问观,让大乾的知识传播速度大大加快,让无数实用的技术得以推广,让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这种注重实际效果的学问观,犹如一股春风,吹遍了大乾的每一寸土地,影响了大乾数百年的发展历程。

正是这种学问观,让这个王朝始终保持着蓬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让大乾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繁荣、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学宫之中,那位白发老儒看着光幕,缓缓说道:“‘学问为百姓用’,这才是学问的真谛啊!

以前我们总想着‘为学问而学问’,却忘了学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百姓过得更好。昭文帝陛下,真是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他的学生们纷纷点头,眼中满是认同——他们以后也要做“利民的学问”,不做“空洞的学问”。

【“再后来,大乾的商船满载着《天下大典》的抄本,以及各种实用的技术书籍,驶向了广阔的海外。

那时候的大乾,不仅拥有广袤的土地、强大的军队、繁荣的经济,更有着博大精深的学问,以及众志成城的民心。”】

博主一边说着,一边展示海上丝绸之路的地图——只见蓝色的大海上,无数艘大乾的商船扬起风帆,如同一群展翅翱翔的飞鸟,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奋勇前行。

【“许多国家的学者,都以能来大乾游学为荣。他们不远万里来到京都,进入太学学习,研读《天下大典》,拜访赵渊、王阳明等学者。

大乾的学堂,也开始接纳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有来自波斯的商人,甚至有来自欧洲的传教士。

他们在大乾学习知识,回国后又将这些知识传播开来,形成了一场跨越国界的‘知识革命’。”】

【“大乾,已然成为了当时世界的知识中心,绽放着耀眼的光芒。

各地的使者带着珍贵的礼物来到大乾,不仅是为了贸易,更是为了学习知识、寻求合作。

京都的街头,随处可见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他们或在太学听课,或在文华殿查阅典籍,或在市井中学习实用技艺。

大乾的繁荣,不再仅仅是经济的繁荣,更是知识的繁荣、文化的繁荣。”】

金銮殿内,天玄帝看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地图,眼中满是自豪:“朕当年征战四方,是为了让大乾的土地更广阔;

泽儿编修大典,是为了让大乾的知识传得更远。如今大乾成为世界知识中心,朕甚是欣慰。”

长孙皇后笑着说:“这便是‘文治武功’的结合啊。陛下打下来的江山,泽儿用知识守住了,还让它变得更强大。”

街头,百姓们看着光幕上的商船和留学生,纷纷感叹。

卖糖葫芦的老汉说:“没想到咱们大乾的书还能传到外国去,还能帮着外国人过好日子,真是厉害!”

挑货郎李叔点头:“是啊,以前只知道外国有好东西,现在才知道,咱们大乾的知识才是最金贵的!那些外国人来咱们这儿学习,说明咱们大乾厉害!”

【“而这一切的开端,不过是昭文帝在大殿之上,面对着一群反对他的大臣,掷地有声地问出了一句:‘能让百姓过好的学问,难道错了吗?’”】

博主微微提高音量,神情庄重。光幕上随之出现昭文帝在朝堂上辩论的复原画面——他穿着龙袍,站在大殿中央,面对着下方黑压压的反对大臣,眼神坚定,语气铿锵。

大臣们或愤怒、或质疑、或哀求,可他始终挺直脊梁,坚持自己的主张。

【“这石破天惊的一问,至今仍在历史的长河中久久回响,振聋发聩。

它问住了那些固守成见的文人,问醒了那些被利益蒙蔽的世家,也问出了百姓的心声。

有时候,改变历史的,往往就是这样一句简单却又深刻的质问——它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大乾走向繁荣昌盛的希望之火;

它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学问利民’的大门;它更如一面旗帜,指引着无数人为了百姓的幸福、国家的强盛而努力。”】

东宫书房里,袁泽看着画面中的“自己”,忍不住笑了:“没想到我未来这么霸气,这句话问得够劲儿!”

诸葛明点头:“殿下这句话,问出了学问的本质,也问出了帝王的初心。正是这句话,让无数人觉醒,让大典的编修得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