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的草药棚前也围满了百姓。一个老奶奶拉着素问的手,说自己最近总咳嗽,问有没有什么药能治。素问给老奶奶诊了脉,然后从竹匾里拿起几片枇杷叶,说:“您把这个枇杷叶洗干净,煮水喝,喝几天就好了。”阿禾则在一旁给百姓们讲解香囊的用法:“这个香囊可以挂在衣服上,也可以放在枕头边,能驱蚊虫,还能提神。”
晒谷场的中央,织坊的锦缎挂在木架上,像一道道彩色的瀑布。有带着凤凰纹的锦缎,有带着葡萄纹的锦缎,还有给边关将士织的“楚地暖”丝绸。百姓们围在锦缎旁,一边看一边赞叹:“这锦缎真好看,比咸阳的还好看!”“你看这‘楚地暖’丝绸,多厚实,边关将士穿着肯定暖和!”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马蹄声。百姓们都停下来,朝着入口处看去——咸阳的使者来了,还带着各郡的代表。使者骑着马,穿着华丽的官服,身后跟着几个随从,手里捧着一个精致的木盒。秦斩立刻迎了上去,笑着说:“使者远道而来,辛苦了!快请进,尝尝楚地的米粥和桑椹糕。”
使者翻身下马,笑着说:“秦将军客气了!陛下听说楚地丰收,特意让我来送贺礼,还让我看看楚地的民生,回去好跟陛下禀报。”他打开手里的木盒,里面装着一块金牌,上面刻着“大秦民生典范”六个字。“陛下说,楚地为大秦民生立了典范,朕甚慰!这块金牌,是陛下给楚地百姓的赏赐。”
百姓们听到使者的话,都欢呼起来。有的激动地拍手,有的眼里含着泪,有的大声喊着“陛下万岁”。张阿伯端着一碗米粥,走到使者面前:“使者大人,您尝尝咱们楚地的新米粥,这是今年刚收的稻子熬的,甜得很!”使者接过米粥,喝了一口,点了点头:“好粥!楚地的稻子果然好,百姓的日子也过得好!”
各郡的代表也纷纷走到晒谷场的各个角落,有的看织坊的锦缎,有的看医署的草药,有的看学堂的孩子们。蜀郡的代表走到张阿伯的铁锅旁,问:“老丈,你们这稻子亩产多少啊?我们蜀郡多山,能种这种稻子吗?”张阿伯笑着说:“今年亩产比往年多两成!你们蜀郡要是想种,我给你们留稻种,秦将军说了,楚地的好东西,要跟各郡分享!”
齐郡的代表则走到学堂的灯笼旁,看着孩子们画的灯笼,笑着说:“这些孩子真有灵气!我们齐郡的学堂,也该像楚地这样,让孩子们有新书包、新校舍,还能学画画、学写字。”新先生听到这话,立刻拿出学堂的课程表,递给齐郡的代表:“这是我们的课程表,有识字课、算术课,还有地域故事课,你们要是需要,我给你们抄一份!”
晒谷场里,百姓们载歌载舞。楚地的姑娘们穿着新做的锦缎衣服,跳着踏歌,歌声清脆;后生们则敲着锣鼓,鼓声震天。孩子们在晒谷场里追逐打闹,有的拿着桑椹糕,有的提着灯笼,有的在草地上打滚。素问和阿禾则带着医工,给百姓们免费诊脉、发草药,忙得不亦乐乎。
到了晚上,晒谷场的灯笼都亮了起来。浅蓝色的灯笼挂在树上,像一颗颗星星,灯笼上画的稻田、织坊、医署、学堂,在灯光下格外清晰。秦斩站在晒谷场中央,看着百姓们幸福的笑脸,听着他们的笑声和歌声,忽然觉得眼眶有些热。
就在这时,系统提示弹了出来:“楚地丰收庆典圆满举办,百姓幸福感指数达100%,全国各郡均派代表观摩,‘楚地民生模式’成为大秦民生建设核心模板。”
秦斩抬起头,看着满天的灯笼,又看了看身边的百姓——李婶正给孩子分桑椹糕,张阿伯还在给百姓盛米粥,素问在给老奶奶诊脉,阿禾在教孩子们唱歌,赵叔在维持秩序,新先生在给各郡代表讲学堂的事。他轻声说道:“这就是大秦最坚实的根基啊。”
晚风拂过晒谷场,带着稻穗的香、桑椹糕的甜、草药的清,还有百姓们的笑声,飘向远方。远处的云梦泽,水面平静无波,倒映着满天的灯笼和星光,像一幅最美的画。楚地的秋,因为这场庆典,变得更加温暖;大秦的秋,因为楚地的丰收,变得更加坚实。
四、根基永流传
庆典结束后,各郡的代表都留在了楚地,学习楚地的民生模式。蜀郡的代表跟着张阿伯学种稻子,把楚地的稻种带回了蜀郡;齐郡的代表跟着新先生学办学堂,把楚地的课程表抄了回去;燕郡的代表跟着赵叔学防汛,把楚地的河堤建设方法记了下来;赵郡的代表跟着素问学草药,把楚地的草药种子带了回去。
咸阳的使者回去后,把楚地的情况禀报给了秦始皇。秦始皇听了,笑着说:“秦斩做得好!楚地的民生模式,要在全国推广,让大秦的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他立刻下旨,让全国各郡都派官员去楚地学习,还赏赐了楚地百姓很多粮食和布匹。
李婶用赏赐的布匹,给织坊添了新的织机,还招了更多的学徒。她说:“以后要织更多的锦缎,不仅给楚地的百姓穿,还要卖到西域去,让西域的人也知道楚地的好。”织坊的机杼声,比以前更响了,每天都能织出很多漂亮的锦缎。
张阿伯则用赏赐的粮食,给村里添了新的打谷机,还教百姓们种新的粮种。他说:“以后楚地的粮食会越来越多,再也不会有人饿肚子了。”稻田里的收割机,每天都在忙碌,金浪翻滚的稻田,成了楚地最美丽的风景。
素问用赏赐的药材,给每个乡村医点都添了新的药柜和草药,还带了更多的医工。她说:“以后楚地的百姓,不管住在哪个乡村,都能看上病、吃上药。”乡村医点的铜铃,每天都在响,守护着百姓的健康。
新先生用赏赐的书籍,给学堂添了更多的藏书,还招了更多的孩子。他说:“以后楚地的孩子,都能读书写字,都能知道大秦的故事。”学堂的读书声,每天都在响,像一首最美的歌。
秦斩还是经常站在城楼上,看着楚地的日子。他看到稻田里的稻穗一年比一年饱满,织坊的锦缎一年比一年多,医署的草药一年比一年丰富,学堂的孩子一年比一年多。他知道,楚地的民生模式,已经成了大秦的根基,而这根基,会永远流传下去。
有一天,小石头背着新书包,跑到秦斩面前,说:“将军,先生教我们写‘大秦’两个字了,我写给您看!”他从书包里拿出纸笔,认真地写了起来。秦斩看着小石头歪歪扭扭的字,笑着说:“写得好!以后你要好好读书,长大了为大秦做事。”小石头点了点头,说:“我知道!我要像将军一样,让楚地的百姓过得更好!”
秦斩看着小石头跑远的背影,又看了看楚地的秋景——稻田里的金浪,织坊里的彩缎,医署里的草药,学堂里的读书声,还有百姓们幸福的笑脸。他忽然觉得,这就是他想要的大秦,这就是大秦最坚实的根基。而这根基,会像楚地的稻穗一样,一年比一年饱满,一年比一年坚实,支撑着大秦,走向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