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223集:咸阳的嘉奖(1 / 2)

咸阳宫的铜铃在暮风中轻颤时,秦始皇指尖正捻着来自楚地的奏报。竹简上“输棉十万担、药材千石”的墨迹尚未干透,“边关兵士冬衣足备、冻伤锐减”几字却已让帝王紧锁的眉峰松了半分。烛火映着他鎏金冠冕上的十二旒珠,光晕里,嘴角先于话语透出暖意。

“李斯。”秦始皇将奏报掷在案上,金错刀刻就的“受命于天”玉玺泛着冷光,语气却裹着温度,“秦斩赴楚三月,织坊有声,稻田泛绿,连医署都能巡到田间——你说他是奇才?”

丞相李斯垂手立在阶下,目光扫过奏报末尾“秦斩”二字,忙躬身道:“楚地新定,民心涣散,秦都尉能化凋敝为丰饶,确是奇才。”

“非也。”秦始皇起身踱至殿中,青铜鹤灯将他的身影拉得颀长,“他懂‘暖’。楚地的棉絮暖了将士的身,百姓攥在手里的安稳,才真暖了大秦的根基。”话音落时,他已抬步走向殿门,阶下玉阶泛着冷光,却挡不住帝王的决断:“传旨——楚地织坊、医署、农户各赏黄金百两,秦斩封‘民生都尉’,准其携‘楚地模式’赴各郡推行。”

李斯领旨时,目光掠过案头堆积的郡县文书,忽然想起三月前秦斩离咸阳的模样。彼时朝臣皆言楚地是“火坑”,寿春城外良田荒芜,织坊机杼蒙尘,连城门都透着死寂。唯有秦斩接过圣旨时,只平静道:“百姓要的从不是威压,是能喝上热粥、穿上暖衣的实在。”

旨意快马出咸阳的那日,寿春的早市刚散了热气。城门口老槐树下,李婶正领着织坊的姑娘们收拾丝线,指尖沾着的蚕茧还带着温软,忽闻马蹄声由远及近。见差官捧着明黄圣旨翻身下马,她忙不迭拉着姑娘们跪了一地,膝盖触到微凉的青石板,心却跳得发紧。

“……楚地织坊赏黄金百两……”当差官的声音落在耳中,李婶攥着丝线的手猛地收紧,指节泛白。待圣旨念完,她颤巍巍接过赏赐的金锭,阳光落在上面,映得她眼角的皱纹都亮了。“这钱!”她转向身后的织娘们,声音发颤却响亮,“先添十台新织机,再雇几个手脚快的媳妇,咱们要给边关织最厚实的丝绸!”

不远处的田埂上,张阿伯正领着村民翻耕冬田。锄头砸进新翻的泥土,溅起的土粒带着湿润的气息,忽闻村口传来欢呼,他直起身往村里跑,路过自家菜地时,还顺手摘了把沾着露水的菠菜。待他将分到的黄金摆在晒谷场上,围拢来的村民都红了眼。

“阿伯,这钱该给你,要不是你教咱们种双季稻……”年轻的后生王二刚开口,就被张阿伯摆手打断。老人粗糙的手指捏着金锭,轻轻掰成小块,挨个往村民手里塞:“去年涝灾,是谁把自家种子匀给我?开春修渠,是谁顶着日头挖泥?这钱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咱寿春人一起挣的!”

人群的欢呼声顺着风飘到城楼上时,秦斩正望着远处的稻田。新翻的土地泛着油亮的光泽,田埂上的孩童追着蝴蝶跑,笑声清亮得能穿透云层。忽然,眼前弹出淡蓝色的系统提示框:

“楚地民生模式获朝廷官方认可,全国各郡遣使赴楚地学习,‘郡治典范’影响力辐射全国,百姓自豪感指数达99%。解锁新任务:‘郡郡相通’,需于半年内完成楚地与三川郡、颍川郡的粮道、商道连通。”

秦斩抬手拂去衣上的尘土,指尖触到腰间的青铜佩——那是上月李婶领着织娘们,用边角料织了锦袋,里头裹着块暖玉送他的。锦袋上绣着的稻穗还带着丝线的软香,让他想起初到寿春的情景。

那时城门紧闭,百姓见了秦兵就躲。他领着随从走在空荡荡的街上,织坊的门环生了锈,推开门时,满室灰尘呛得人咳嗽;医署里只有一位老医官,守着空荡荡的药柜叹气,说前几日还有村民因风寒没药,硬扛着丢了性命。最让他心沉的是田埂,干裂的土地裂着指宽的缝,去年涝灾的痕迹还在,地里连棵像样的庄稼都没有。

改变是从修水渠开始的。秦斩在城墙上挂出告示,说要引淮水灌田,村民们却只远远看着,没人上前。张阿伯更是堵在村口,手里攥着锄头,红着眼骂:“你们秦人只会抢粮,还会种稻?别是想骗我们去挖渠,最后连口吃的都不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