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219集:边关的需求(2 / 2)

素问也打开一个陶罐,拿出一粒药丸:“我在每个陶罐上都写了服药说明,早晚各一粒,用温水送服,将士们一看就懂。”

张阿伯则递过一个蒸米团:“将军尝尝,这米团蒸得软糯,凉了也不硬,将士们在雪地里吃,也能吃得热乎。”

秦斩接过米团,咬了一口,满口都是新米的清香,还有淡淡的甜味——那是张阿伯特意加的楚地蜜糖,既提味,又能补充体力。他点了点头,对众人说:“辛苦大家了。等物资送到边关,将士们就能暖暖和和地守着大秦的疆土,这都是你们的功劳。”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马蹄声,是楚地巡守队的队长赵虎带着人来了。“将军!我们都准备好了,保证把物资安全送到边关!”赵虎翻身下马,身上的铠甲闪着冷光,却掩不住眼里的热血。

“好!”秦斩拍了拍赵虎的肩膀,“路上注意安全,要是遇到风雪,就找就近的驿站避一避,别着急,安全第一。”

赵虎应了声“是”,转身跳上船头,大声喊道:“开船!”漕运船缓缓驶离码头,船帆上挂着的“楚地暖”旗帜在风里展开,像一团温暖的火焰,照亮了冬日的河面。李婶、素问、张阿伯站在码头边,挥着手,直到船影消失在远方,才慢慢收回目光。

“咱们也别闲着,”李婶转过身,对素问和张阿伯说,“织坊还得接着赶工,医署的草药也得接着提炼,粮仓的米也得接着调,直到边关不再缺物资为止!”

“对!为了边关将士,咱们再加把劲!”素问和张阿伯齐声应道,转身往回走。风雪还没停,可他们的脚步却比来时更轻快,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手里的活计,关系着边关将士的冷暖,关系着大秦的安稳。

七日后,边关传来消息——第一批“楚地暖”物资已安全送达。守将蒙武在信里写道:“将士们穿上楚地的丝袍,再也不觉得冷了;服了楚地的药丸,咳嗽很快就好了;吃了楚地的蒸米团,浑身都有了力气。如今将士们士气大振,已击退了来犯的胡骑。楚地送来的不是物资,是暖,是底气!”

秦斩拿着信,走到窗前,看着窗外渐渐放晴的天空。系统界面再次弹出,上面的数据让人欣慰:

“楚地支援边关效果评估:

1.边关将士御寒率:从30%提升至100%,因严寒导致的非战斗减员降至0;

2.风寒病患治愈率:从60%提升至90%,现存病患仅10人,均已好转;

3.将士体力维持率:因蒸米团的供应,将士野外作战续航能力提升30%;

4.将士满意度:达98%,抽样调查显示,95%将士认为‘楚地暖让他们感受到了大秦的温暖’;

5.边防稳固性:胡骑侵扰频次从每日3次降至0次,边关防线安全系数提升至98%。”

秦斩嘴角忍不住上扬,他拿起笔,给楚地的李婶、素问、张阿伯写了一封信,告诉他们边关的好消息,还有将士们对“楚地暖”的感谢。信的最后,他写道:“大秦的疆土,是靠边关将士的血和汗守着的;而将士们的冷暖,是靠咱们每一个大秦百姓的手护着的。楚地暖,暖的是边关,更是大秦的人心。”

写完信,秦斩把信交给驿卒,看着驿马消失在驿道尽头。他走到院子里,雪已经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落在地上的积雪上,反射出温暖的光。他忽然想起李婶绣在丝袍上的“楚暖”二字,想起素问陶罐上的服药说明,想起张阿伯蒸米团里的蜜糖——这些都是楚地百姓的心意,也是大秦百姓的心意。

或许,大秦之所以能安稳,就是因为不管是楚地的织娘,还是关中的农夫,不管是咸阳的官员,还是边关的将士,都把彼此当成一家人,把大秦的疆土当成自己的家。你有难,我来帮;我有困,你支援,这样的大秦,才能在风雪里站稳脚跟,才能在岁月里慢慢强大。

又过了半个月,第二批“楚地暖”物资也送到了边关。这次,除了丝袍、药丸和蒸米团,还有楚地学堂孩子们画的画——画上是楚地的稻田、关中的麦田、边关的雪山,还有穿着丝袍的将士们,在雪地里笑着站岗。蒙武在回信里说,将士们把画贴在营房里,每次看到,都觉得心里暖暖的,好像家就在身边。

秦斩把孩子们的画挂在联络处的墙上,看着画上稚嫩的线条,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这“楚地暖”不仅暖了边关将士的身,更暖了他们的心;不仅连起了楚地和边关,更连起了大秦每一片土地上的百姓。

窗外的阳光越来越暖,积雪开始融化,露出了底下的青草芽。秦斩知道,春天很快就要来了,等到那时,边关的风雪会停,楚地的稻田会绿,关中的麦田会抽穗,大秦的土地上,又会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模样。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些为了大秦安稳,默默付出的人们——无论是织娘、医师、农夫,还是边关的将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