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206集:河堤的预警(2 / 2)

正说着,远处传来了孩子们的声音。几个半大的孩子提着木桶,踩着泥泞跑过来,木桶里冒着热气。“将军叔!赵爷爷!奶奶们煮的姜汤!”领头的孩子叫小石头,是赵叔的孙子,去年防汛时,他还在堤岸上帮着递竹篾。

赵叔接过木桶,给每个人都倒了一碗。姜汤里放了楚地特有的红糖,喝下去暖乎乎的,从喉咙一直暖到肚子里。小李喝了一碗,觉得身上的力气又回来了,捆竹篾的速度也快了不少。

就在这时,老周突然喊了一声:“将军!东段的坡子渗水量大了!”

秦斩心里一紧,立刻往东段跑。果然,刚才看到的那道裂纹已经变宽了,雨水正顺着裂纹往里灌,坡下的水洼已经积成了一个小坑。他蹲下来,把手伸进裂纹里摸了摸,能感觉到里面的土已经泡软了。“赵叔,拿些干石灰来!再找些碎稻草!”

赵叔立刻让人去取。秦斩对围过来的队员们说:“把干石灰填进裂纹里,石灰遇水会发热,能把湿土烘得结实些,再把碎稻草混在土里,填在石灰上面,能挡水。这是去年老陈头教的土法子,比咸阳模板里的‘灌浆法’管用,还省材料。”

众人七手八脚地填石灰、铺稻草,秦斩则跪在地上,用手把混了稻草的土往裂纹里摁,摁得实实的。他的膝盖很快就沾满了泥水,粗布裤子也湿透了,但他没顾上擦——裂纹不堵上,一旦管涌,整个河堤就危险了。

等把裂纹堵好,天已经擦黑了。雨势小了些,但河面上的浪头还是很猛。赵叔拿着水位计又测了一次,脸色比刚才好看了些:“将军,水位涨得慢了!咱们改的闸板起作用了!”

系统界面再次弹出提示:“当前防洪安全系数回升至88%,泄洪口排水效率提升40%,河堤东段管涌风险降至15%。楚地防汛方案适配度显着高于咸阳模板,建议持续监测水位变化。”

秦斩松了口气,坐在堤岸的石墩上,看着眼前忙碌的人群。老周正带着队员们检查其他地段的河堤,小李在帮小石头把空木桶扛回家,赵叔则拿着火把,在闸板附近走动,时不时用手摸一摸闸板的牢固度。远处的村落里,灯火点点,偶尔传来几声狗吠,和河堤上的声响交织在一起,透着一股安稳的气息。

“将军,您歇会儿吧,这儿有我们呢。”赵叔走过来,递给他一块干饼。

秦斩接过饼,咬了一口。饼是村里的妇人做的,里面夹了芝麻,很香。“赵叔,你说咸阳的人,怎么就不明白呢?”他看着远处的河水,轻声说,“关中的水土养关中的庄稼,云梦泽的水土有云梦泽的规矩,防汛也好,治郡也罢,哪能都按一个模板来?”

赵叔蹲在他身边,也咬了口饼:“他们在咸阳城里,没见过云梦泽的浪,没踩过这儿的泥,哪知道咱们的难处?不过将军你不一样,你肯跟咱们一起踩泥、一起扛闸板,肯听老人们的法子,这才是真的为咱们楚地好。”

秦斩笑了笑,没说话。他想起去年防汛结束后,咸阳派来的官差看到完好的河堤,还质疑他们“不按规矩办事”,直到看到村民们送来的感谢信,才没再追究。今年要是咸阳再有人来,他还是会这么做——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守住云梦泽的河堤,守住村里的稻田和房屋,才是最该守的规矩。

夜渐渐深了,雨停了,月亮从云层里钻出来,洒在河面上,泛着细碎的银光。巡守队员们轮流守夜,秦斩也没回去,就靠在石墩上歇着。他能听到闸板挡水的“哗哗”声,能听到队员们低声的交谈声,还能闻到远处稻田里传来的稻花香——那是楚地的味道,是他要守护的味道。

天快亮的时候,赵叔又测了一次水位,这次的脸色彻底舒展了:“将军!水位开始退了!咱们守住了!”

队员们听到这话,都欢呼起来。小李兴奋地挥着手里的铁锹,老周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秦斩站起身,望着渐渐退去的河水,心里一阵踏实。他知道,这次的汛期只是开始,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挑战,还会有更多“咸阳模板”和“楚地实际”的冲突,但他不怕——只要他和赵叔、和巡守队员们、和村里的百姓们在一起,只要他们肯因地制宜,肯用楚地的智慧解决楚地的问题,就没有守不住的河堤,没有办不成的事。

远处的天边,渐渐泛起了鱼肚白。第一缕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河堤上,洒在队员们沾满泥水却充满笑意的脸上。赵叔指着远处的稻田,对秦斩说:“将军你看,等水退了,咱们的稻子又能好好长了。今年肯定是个好收成。”

秦斩点了点头,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云梦泽的河堤不仅守住了水,更守住了楚地的民生,守住了这里的根。而这,才是真正的“郡治典范”——不是写在咸阳的文书里,而是刻在云梦泽的河堤上,刻在百姓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