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183集:学堂的实践课(1 / 2)

寿春田事:一堂浸着泥土香的实践课

初夏的寿春带着刚过梅雨的湿润,晨露还沾在学堂院外的老槐树叶上时,孩子们的喧闹就已经撞碎了清晨的宁静。二十来个穿着粗布短褂的孩子,每人肩头都挎着个巴掌大的竹筐——是先生前几日让家里篾匠编的,筐沿还留着新鲜的竹篾纹路,有的孩子怕硌肩,偷偷垫了块旧布。

“阿禾,你筐里咋还装着小铲子?”梳着双丫髻的小丫头春桃凑过来,戳了戳阿禾竹筐里那把磨得发亮的小铁铲。这铲子是阿禾去年跟着素问学医时,秦斩特意让人给他打的,比成人的铲子小一圈,刚好能握在他手里。

阿禾把铲子往筐里按了按,认真道:“先生说要去看稻苗,要是土板结了,松松土稻苗长得好。”他昨天特意去医署问过素问,稻苗最喜欢什么样的土,素问笑着教他看土的颜色——发黑的土是肥土,发白的土要浇水,还给他装了一小包草木灰,说要是遇到叶子发黄的稻苗,撒点灰就能缓过来。

正说着,新先生从学堂里走出来了。先生姓周,是上个月从咸阳来的,据说在关中的农桑学堂教过书,身上总带着一股书卷气,却不似寻常文人那样怕沾泥土。他今天没穿长衫,换了件短褐,裤脚挽到膝盖,露出的小腿上还沾着点前几日去田埂考察时蹭的泥。

“都站好咯!”周先生拍了拍手,手里拿着个布包,“今天去的是张阿伯家的稻田,离学堂不远,路上不许追跑,不许踩田埂边的庄稼——谁要是踩坏了人家的豆苗,可要帮张阿伯补种的。”

孩子们齐声应着,排着歪歪扭扭的队伍往村外走。阿禾走在队尾,时不时回头看一眼学堂的方向——他昨天跟素问说好了,要是下学早,就去医署帮忙晒草药。

出了村,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连片的稻田像铺了层绿绸子,风一吹,稻叶晃着脑袋,发出“沙沙”的响。田埂上开着细碎的蓝紫色野花,偶尔有蜻蜓停在稻穗尖上,被走近的孩子惊得扑棱棱飞走。

“到了。”周先生停在一片稻田前,这片稻苗比别处的更显精神,绿油油的秆子直挺挺的,顶端刚抽出一点嫩黄的稻穗。他弯腰拨开一丛稻苗,让孩子们围过来:“都仔细看,这稻苗现在正处在‘分蘖期’——你们看,主秆旁边是不是还冒出了小芽?”

孩子们凑得近了,鼻尖都快碰到稻叶。春桃伸手想摸,被周先生轻轻拦住:“别用手揪,要托着看。”他手把手教春桃托住稻秆底部,“分蘖期是稻苗长力气的时候,就像你们长个子要多吃饭一样,稻苗也需要充足的水和肥。要是水少了,土会裂;肥少了,叶子会发黄,分蘖就少,秋天收的稻子也就少了。”

阿禾蹲在田边,把竹筐放在脚边,掏出小铲子轻轻扒开稻苗根部的土。土是湿润的,沾在铲子上成了泥团,还能看到细细的白色根须在土里盘着。他想起素问说的“根壮苗才壮”,又往旁边扒了点土,果然看到根须扎得深的稻苗,分蘖也多些。

“阿禾,你在看什么?”周先生走过来,看到阿禾手里的铲子,眼里露出笑意。

“先生,我看根须呢。”阿禾指着土里的根须,“素问姐姐说,根长得好,稻苗就能吸到更多水和肥,是不是?”

周先生点点头,还特意让其他孩子围过来看:“阿禾说得对。稻苗的根藏在土里,咱们看不见,但它很重要。就像咱们学的书里说的‘固本培元’,根就是稻苗的‘本’,把根养好了,才能长得壮。”他从布包里掏出一小包粉末,撒在阿禾扒开的土边,“这是草木灰,能给稻苗补肥,还能防虫子。要是你们家里种了菜,也可以撒点。”

孩子们听得认真,有的还掏出先生给的小竹片,在上面画稻苗的样子,标注出“分蘖”“根须”的位置。春桃画得歪歪扭扭,还跟旁边的男孩争论稻穗该画成圆形还是长方形,惹得大家笑。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马蹄声。阿禾抬头一看,是秦斩——他穿着玄色的短打,腰间系着佩剑,手里还提着个布包,显然是刚从别处过来。

“秦将军!”孩子们看到秦斩,都兴奋地围过去。秦斩在寿春的百姓眼里,是能治水、能护田的大英雄,在孩子们眼里,更是会教他们用弹弓、给他们讲战场故事的“秦大哥”。

秦斩笑着把布包放在田埂上,打开一看,里面是几把小巧的镰刀——比成人用的镰刀短一半,刀刃磨得发亮,刀柄缠着布条,刚好适合孩子的小手握。

“听说周先生带你们来学种田,我特意去铁匠铺拿了这个。”秦斩拿起一把镰刀,递给身边的孩子,“今天教你们收割稻穗——不过不是这片分蘖期的稻苗,张阿伯在那边留了一小块早熟的,刚好能练手。”

孩子们跟着秦斩往田埂另一头走,果然看到一片稻苗已经泛黄,稻穗沉甸甸地垂着,风一吹,能闻到淡淡的稻香味。张阿伯正坐在田边的老槐树下抽烟,看到秦斩和孩子们,笑着站起来:“秦将军来得正好,这稻子刚好能割了,让娃们练练手,省得以后连镰刀都不会握。”

秦斩先拿起镰刀,给孩子们做示范。他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左手轻轻扶住稻穗底部,右手握住镰刀,刀刃贴着稻秆根部,“唰”地一下,一束稻穗就割了下来,稻秆切口整齐,没有半点拖沓。

“握镰刀要稳,手腕别太用力,不然容易晃。”秦斩把镰刀递给阿禾,手把手教他握刀的姿势,“刀刃要朝着稻秆,别对着自己的手,下刀要快,一气呵成——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