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385章 成年人的世界,友谊和竞争都是真的。(1 / 2)

陶中凯带着团队来了,第二天一早,杨澜生就带他去见了蒋迪,由蒋迪亲自陪同前去考察,当天傍晚就回到了县城,并马上召开总结会。陶中凯给杨澜生微信,约他在会后一个人见面。

有点热的晚风突然加大了,卷着些许沙尘掠过县政府的青砖院墙时,杨澜生正站在门廊下等陶中凯。回想着近来陶中凯联系时的语气,其中的熟稔带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距离感,杨澜生当然明白,一定是合作社的方案引起了他和公司高层的重视,而且应该已经有了对策。

“澜生兄,让你久等了。”陶中凯的声音从台阶下传来,他脱了西装外套搭在臂弯里,白衬衫的领口敞开两颗扣子,少了些商务谈判时的锐利,多了点江湖气。“找个安静地方?”

“前面有家茶馆,老手艺,茶不错。”杨澜生引着他往巷口走,路灯在两人身后投下细长的影子,像两条试图缠绕又始终保持距离的藤蔓。老腔调茶馆是县里为数不多的几家老茶馆,不过是要拆迁,刚从老城搬过来的,提前他们就买下了这家老宅子,简单地一装饰,还挺有特色,所以杨澜生也来过几次。

茶馆的木门带着铜环,推开时“吱呀”作响。老板认得杨澜生,笑着引他们上二楼雅间,临窗的位置能看见巷子里的老槐树。“碧螺春?”杨澜生问。

“还是老样子,喝不惯那些花里胡哨的。”陶中凯坐下时,手指在茶桌上轻轻敲着,这是他思考时的习惯,杨澜生在去年的投资洽谈会上见过。

茶过三巡,杨澜生先开了口:“中凯,我先说说县里合作社的事。县里打算让中药种植研究院牵头,联合农户成立合作社,统一育苗、种植、加工和销售。”他抬眼看向对方,“这事是我提议的,希望你能……”

“给你们当后盾?”陶中凯打断他,端起茶杯的手顿在半空,忽然笑了,眼角的细纹里藏着点玩味,“澜生兄,你这是给我们这些投资商头上戴紧箍咒啊。”

杨澜生握着茶杯的手指微微收紧。他早料到会是这个反应,陶中凯的投资公司以“高效扩张”闻名,去年拿下邻县的苹果基地,三个月就建起标准化车间,把散户的果园挤得没了活路。“合作社不是为了针对谁,是想让农户有保障。”他尽量让语气平和,“你也看到了,东山的农户种药半辈子,还是没摆脱‘看天吃饭、看商压价’的日子。”

“我懂你的意思。”陶中凯放下茶杯,茶渍在白瓷杯底洇出浅黄的圈,“但商人逐利,天经地义。公司首期投八个亿建基地,不是来做慈善的。”他身体微微前倾,语气里的熟稔淡了,多了几分公事公办的冷硬,“实话说,我和公司都不会给合作社投一分钱。我们计划在县里注册全资子公司,同样吸纳农民以土地入股,只不过——”

他顿了顿,指尖在桌面上划出一道无形的线:“我们要控股,要统一管理,要利润最大化。这个时候,你发起成立合作社,怕是得跟我们打擂台了。”

雅间里的空气忽然静了,只有窗外的风卷着槐树叶沙沙作响。杨澜生看着陶中凯,这个上次还在酒桌上拍着胸脯说“兄弟的事就是我的事”的男人,此刻眼里的精明像淬了光的刀,把“友谊”和“利益”分得清清楚楚。

“我明白了。”杨澜生忽然笑了,端起茶杯跟他碰了碰,“各凭本事,也好。”

陶中凯眼里闪过一丝意外,随即也笑了:“这才是我认识的澜生兄。不过话说回来,公事归公事,私事归私事。”他往杨澜生的杯里添了些热水,“你个人有任何事,哪怕是半夜打电话让我帮你去揙谁,兄弟我也二话不说,两肋插刀。”

这话听得杨澜生心里五味杂陈。他想起去年冬天自己急性阑尾炎住院,陶中凯正好在县里考察,拎着水果篮守在病房外,说“等你好了,咱哥俩喝二锅头”。那时的热络不像假的,可此刻的界限分明,也绝非作伪。或许成年人的友谊,本就像这杯碧螺春,清香里总带着点挥之不去的苦涩。

“还有件事,得麻烦澜生兄。”陶中凯忽然话锋一转,语气又热络起来,“蒋书记说,下个月基地启动仪式,罗市长会来。到时候能不能帮我引荐一下?就说我想请教些农业政策的事。”

杨澜生端茶杯的手顿了顿。启动仪式的消息,蒋迪从没跟他提过。考察中蒋迪全程陪同,两人肯定也交流了许多问题,现在想来,恐怕聊的就是这事,毕竟投资是已经定了的,他们只是在博弈将来能够带来的利益。

“蒋书记没跟我说过。”他如实回答,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硌了一下。蒋迪为什么不告诉他?是觉得没必要,还是觉得他不该掺和?

“蒋书记可能是忙忘了。”陶中凯笑得像揣着明白装糊涂,“你跟蒋书记熟,帮我递句话就行。放心,不为别的,就是想跟市领导混个脸熟,以后办事方便。”

从茶馆出来时,夜风更凉了。陶中凯拍了拍杨澜生的肩膀:“回去吧,明天我让助理把我们公司的土地入股方案送一份给你,就算……互相参考?”

杨澜生让他将自己送到了医院门口,因为他要去骑的电瓶车,看着他上车,黑色轿车的尾灯在前面的路口拐了个弯,立即就消失了。他站在原地,摸出手机想给蒋迪打个电话,指尖悬在拨号键上,又慢慢收了回来。

蒋迪不告诉他,自然有她的道理。这位女书记看似温和,实则比谁都懂得权衡——陶中凯的投资能带动县里的Gdp,合作社能稳住农户的心,两者并行,或许是她眼里的“最优解”。而她没说出口的,大概是相信他能接得住陶中凯的擂台。

“打就打。”杨澜生对着空无一人的巷子轻声说,嘴角扬起点不服输的韧劲。陶中凯有资本、有团队、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可他有什么?他有管芳的细致、丘春晓的威望、韦昆的资源,更有农户们那句“杨医生,我们信你”。这些扎根在土地里的信任,不是八个亿能买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