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的太阳刚刚升起,阳光照在大地上,树叶上的露水还未干。在龙城广场建筑工地,建筑工人们正用现代化建筑机械紧张地操作着,钢铁机械碰击声此起彼伏,工程车来来往往,施工人员、监理人员各自忙碌着。挖掘机车手甘明元一早就来到工地,他计划今天早上七点开始做工,想要提前完成挖掘计划。甘明元见到玳虹,介绍说:“我在操作挖掘机挖掘地基,在挖开一块石头时,发现泥土中有发光的东西。”
“我就停下机车,下到地坑中,发现是一本书样式的东西,表面金色,在阳光下反射出金灿灿的炫目光芒。可是,我觉得奇怪了:这个地方的石头我昨天明明挖起来了的,今天早上来开工时怎么又放回去了?”
“当时我也没有多想,小心地扒开泥土,抱出来一看,确认这是一本书。大家不认识的符号和图形写满了厚厚的一整本书,书页边还有明显的阅读注记。”
“然后,我就叫来了工程项目主管经理。”
“大家也都围了过来,好奇充满了大家的眼睛,都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工程主管立即报告了工程项目总部和市文物局。”
办公室主任和玳虹几乎同时到达现场。玳虹一边询问发现的经过,一边做着记录,玳虹的同事也不停地忙着摄像。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这是对文物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新闻记者围着甘明元和玳虹他们不停地问这问那。玳虹和办公室主任按照规定程序提取了这本书,并向甘明元和工程施工项目负责人致谢。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除了这本书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文物存在?文物局请示政府后,挖掘工程暂停,文物专家对现场进行再勘察。但经过几天的现场仔细勘察,没有新发现。
7月30日,文物局会议室内,汇集了各方面的专家,召开第一次龙城广场文物发现研讨工作会。大家审视着这个新发现。
“这肯定是一本书。但是什么时候的书呢?书是什么材料做的呢?是什么文字?代表着什么意思?目前大家将其与资料库中的记载进行对比研究,还没有结果。”办公室主任介绍说。文物局的惯例是对发现的文物,在初步研究阶段,会议都由考古文物办公室主任主持。
“现在只能这样假设:这书是用一种目前人类还没有发现的特殊材料制造的。”材料学家说。
“书中的文字符号,十分像我们现在的汉语言文字,我觉得可以沿着这个思路去研究这些文字符号。”文字专家说。玳虹对此看法表示同意。
“把现场再做一个回放。”主任说。现场摄像的片子又一次放映。“现场是一个比较平的宽阔地,发现者是在一块石头一块自然的石头。酒州这个地区在远古时代是什么地理环境?”主任问道。
“酒州地区在地球历史上有过多次地理变迁。从考古发现分析,这里不排除出现过深海、高山或峡谷等地理情况。但是无法给出变迁的具体时间描述。”地理考古学家说。
放映画面集中在了书上,从书的外表到内页,放映画面都仔细地慢动作回放。
“可以肯定说,这是人类远古历史上的比现代人类科学更先进的杰作。这个事实证明,在地球上,人类不仅仅只有一次高度科学化的发达历程。这给我们启示:这样的发达历程是如何中断的?又如何再次发展起来的?”主任说。大家议论开了,说法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