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放心。”林日斌补充道,“我们已经和省粮食局沟通过了,他们会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收购这些大豆,而且会优先供应你们村的口粮。”他调出全息屏上的收购协议,虽然是未来生成的,但格式和1995年的一致,“这是协议副本,您可以看看。”
叶云天接着说:“第二,修生态蓄水池。不是普通的土坑,我们带了防渗膜——这种膜能过滤雨水里的杂质,还能缓慢释放微生物,改善水质。”他指着田埂边的低洼处,“就在这里挖一个直径五米的坑,铺上膜,再在旁边种上芦苇,芦苇能吸收水里的污染物,还能挡太阳,减少水分蒸发。”
叶启点点头,眼睛亮了些:“这个我会挖,村里的壮劳力多,找几个人帮忙就行。”
“第三,秸秆堆肥。”林月瞳指着田埂上堆积的稻茬,“这些稻茬不是没用,我们带了微生物菌剂,把稻茬粉碎,和牛羊粪、菌剂混合在一起,堆一个月就能变成有机肥。这种有机肥能增加土壤的腐殖质,还能杀死土里的有害菌。”她拿出一个小瓶子,里面装着淡褐色的菌剂,“这菌剂不怕晒,撒进去就行,我们还带了小型粉碎机,明天就能帮您处理稻茬。”
叶启看着三人手里的“宝贝”,又看了看那片被修复剂改良过的土壤,突然蹲下来,用手挖了一块土,放在鼻子下闻了闻——没有了之前的怪味,反而有了一丝泥土的清香。他抬起头,眼睛里有了光:“我信你们!明天我就找村里人帮忙,先把蓄水池挖了,再种大豆!”
接下来的十天,云月号成了三人的“移动实验室”。白天,他们和叶启一起在田里忙碌:叶云天教村民们用粉碎机处理稻茬,他看着父亲挥着锄头挖蓄水池,汗水滴在土里,他下意识地递过一瓶水——那是未来的电解质水,能快速补充水分,叶启喝了一口,惊讶地说“这水真解渴”,叶云天只是笑了笑,没说这水是2025年的配方。
林月瞳则带着村民们制作有机肥,她让便携箱投射出堆肥的全息步骤图,一步一步教大家混合菌剂,村民们看着稻茬慢慢变成黑色的肥料,都啧啧称奇。林日斌则每天用无人机扫描农田,记录土壤的数据变化:第五天,土壤的腐殖质含量升到了0.8%;第七天,地下水的氟化物浓度降到了1.2g/L;第九天,大豆种子冒出了嫩绿的芽尖。
第十天清晨,下了一场小雨。叶启第一个跑到田里,看着雨水落在蓄水池里,芦苇的嫩芽在雨中摇晃,大豆芽尖上挂着水珠,他激动地给叶云天打电话——用的是村里唯一的座机,叶云天接电话时,能听到他声音里的哽咽:“天儿……不对,同志,你快来看,豆子发芽了!蓄水池也满了!”
叶云天赶到田里时,看到叶启正蹲在大豆田里,小心翼翼地扶着一株芽苗,像呵护婴儿一样。他走过去,拍了拍父亲的肩膀——这是他穿越过来第一次主动碰父亲,父亲的肩膀很结实,带着阳光的温度。“爸……”他差点又喊错,赶紧改过来,“叶大哥,这只是开始,等大豆成熟了,土壤会更好。”
叶启转过头,脸上带着笑,眼角的干纹也舒展开了:“多亏了你们,要是没有你们,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从口袋里掏出那个旧烟盒,这次倒出了两根烟,递给叶云天一根,“来,抽一根,虽然不是什么好烟。”
叶云天接过烟,却没点——他知道父亲后来因为肺不好戒了烟。他看着烟盒上的“水球区化肥厂”字样,突然想起未来父亲说过,1995年的夏天,他遇到了三个“贵人”,帮村里解决了种地的难题,只是记不清他们的名字了。原来,那个“贵人”就是自己。
三天后,三人要离开了。叶启送他们到田埂边,手里提着一袋刚收获的嫩大豆:“拿着路上吃,这是第一批成熟的,你们尝尝。”他看着云月号——三人一直说这是“省农科院的实验车”,叶启虽然觉得这车子长得奇怪,但也没多问,“以后你们还会来吗?”
叶云天接过大豆,豆子还带着泥土的温度:“会的,我们还会来看您的,看这片田。”他不敢说太多,怕暴露身份,只是用力握了握父亲的手——父亲的手很粗糙,却很温暖,和未来那个牵着他的手教他种地的手,一模一样。
云月号的舱门缓缓关闭,能量护盾重新展开。叶云天站在舷窗边,看着叶启的身影越来越小,直到变成一个黑点。林日斌调出全息屏,上面显示着水球区的最新数据:“土壤腐殖质含量1.1%,地下水氟化物浓度0.9g/L,大豆成活率85%,环境问题解决率60%——剩下的40%,等明年轮作结束就能完全解决。”
林月瞳看着屏幕上的火球区坐标,眉头微蹙:“接下来是火球区的臭氧层问题。1995年,火球区的氟氯烃排放量是国家标准的5倍,臭氧层空洞已经扩大到100万平方公里,再晚两个月,紫外线会灼伤地表的所有生物。”
叶云天看着全息屏上那个巨大的臭氧空洞影像,又摸了摸口袋里的嫩大豆——豆子还带着父亲的温度。他想起父亲刚才的笑容,想起那些冒出芽尖的大豆,想起这片从“死土”变成“活土”的农田,眼神变得坚定。
“出发吧。”他说,“还有九个问题要解决。”
云月号缓缓升空,时空引擎再次启动,淡蓝色的光晕包裹着机身,朝着火球区的方向飞去。1995年的风还在田埂上吹拂,吹动着那些嫩绿的大豆苗,也吹动着叶启手里的烟——他终于点燃了那根烟,看着云月号消失的方向,嘴角带着笑。他不知道这三个“同志”来自哪里,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帮自己,但他知道,这片田有救了,这个家有救了。
而叶云天坐在舷窗边,手里捏着一颗嫩大豆,放进嘴里——清甜的味道在舌尖散开,和他小时候父亲煮的大豆一模一样。他知道,这次时空穿越,不仅解决了水球区的环境问题,更让他重新认识了父亲——那个在1995年的烈日下,为了家人、为了土地,咬牙坚持的年轻人。
全息屏上,火球区的坐标越来越近,新的挑战在等待他们。但叶云天不再迷茫,因为他知道,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在为未来的家人、未来的世界,种下希望的种子。而这颗种子,已经在1995年的水球区,生根发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