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35章 痴情帝宠关我什么事35(1 / 2)

永王被生擒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江淮各州县。

与捷报同至的,是笼罩在各地官员和百姓心头的恐惧,按照律法,从逆乃十恶不赦之大罪,轻则丢官罢职,重则抄家灭门。

一时间,江南之地人心惶惶,昔日与永王府有过往来,或是被迫供应过粮草的州县官员,更是寝食难安,仿佛看到朝廷清算的刀锋已然悬顶。

长安比任何人都看得清楚,生擒永王李璘不过是平叛之始,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理清这盘根错节的叛乱网络,既肃清余孽,又稳定江南人心。

不是长安心慈手软,而是以当下的形势而言,的的确确有许多人是被永王裹挟诓骗,稀里糊涂地被卷入了这场滔天大祸。

信息闭塞是这个时代绝大多数人的困境,就连当初安禄山造反,玄宗被逼着西狩的时候,蜀中都没有收到消息,照例给京城运岁粮,才有了玄宗在马嵬坡之后用岁粮稳定禁军之事。

可对江淮官员和百姓而言,永王李璘乃是太上皇亲封的四道节度使,总督江陵,持节一方,名正言顺。

在安史叛军肆虐北地,社稷危如累卵之际,这位手握重兵的亲王站出来招兵买马聚敛粮草,打出的是北上平叛,收复失地的旗号。

在许多人看来,这就是忠君爱国之举啊,因此许多方官员和士绅才将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其中,满怀报国热忱的文人,也是怀着这样的念头成为了永王的幕僚。

等到朝廷的剿逆命令经由官方渠道传来时,许多人都懵了,根本无法理解,明明是要去平叛的王师,怎么一转眼自己就成了造反的逆贼?

这种认知上的巨大落差和随之而来的恐惧,构成了江淮动荡的深层根源。

像李太白那样,后知后觉的意识到自己被永王的野心所坑害,幡然醒悟却已身陷泥潭的人,绝非少数。

而这些人的命运,此刻就掌握在长安手中。

新帝远在朝堂,更在意以雷霆手段震慑不臣,维护皇权的绝对威严,对于这些附逆的细节和苦衷,未必有耐心去一一甄别。

但长安不愿意一刀切。

她站在江陵城头,看到了这片土地的富庶与脆弱,深知一味株连只会逼反江南,而过度宽纵则会养虎为患。

于是在李嗣升给予的专断之权下,长安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将永王及其党羽简单押送长安了事,而是亲自坐镇,夜以继日地审问永王的心腹谋臣和将领,并命文书官将查抄出的永王府所有往来文书账册逐一梳理检校。

烛火通明的书房内,卷宗堆积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