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34章 痴情帝宠关我什么事34(1 / 2)

逆江而上的船队劈波斩浪,长江江面浊浪翻滚,江风裹挟着湿气拍打在船舷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长安立于主舰船头,玄甲被江雾浸湿,水珠未干。

自襄阳出发前,从各路搜集的情报得知,永王为阻截大军,在荆门和夷陵两处险要江段布下双重防线,其中荆门由骁将季廷献率两万水军驻守,夷陵则是永王亲自调配,意图凭借两道天险将平叛大军挡在江陵之外。

“将军,前方十里便是荆门水道。”斥候禀报,“叛军在江面横亘三条铁索,两岸烽火台密布,战船分列两侧,看样子是要正面硬撼。”

长安嗤笑一声,非是她自傲,而是她真的有一战定胜负的信心。

众所周知,边军善战,禁军善守,而潼关军则是二者皆强,既能攻又能守,早已打出赫赫威名。

而此次跟着永王起事的兵马,不比边军战事经验丰富,而且还有很多是新招募的兵卒,在骁勇善战的潼关军面前,简直就如纸张般脆弱,不堪一击。

永王自从知道来平叛的是潼关军后,心里也发怵,但又寻思着北地兵卒不善水战,他还是有希望获胜的。

北地兵卒的确是不善水战,易晕船,但早有准备的长安让李昕备足了丸药,解决了兵卒晕船的问题,如履平地的潼关军照样威猛无比。

长安:“传我将令,船队分为三翼,左翼韩尚德率五千轻舟,绕道北岸芦苇荡,待子时突袭西岸烽火台,切断其预警。”

“右翼何存志领八千战船,正面列阵,佯攻铁索防线,务必将叛军主力牵制在中路。”

“本帅亲率中军精锐,趁夜色与浓雾掩护,携火油柴草,以火攻破索直插叛军水营中枢。”

军令既下,大军悄然调整阵型

夜幕降临时,长江江面暗潮涌动,韩尚德率领的轻舟队如鬼魅般潜入北岸芦苇荡,船桨裹布,悄无声息地靠近西岸烽火台。

守台叛军多是新募之兵,警惕性不足,尚未察觉异样便被手起刀落解决掉,十余座烽火台的火光接连熄灭,叛军的预警体系瞬间瘫痪。

与此同时,何存志率领的右翼船队突然擂鼓呐喊,箭矢如雨点般射向叛军战船,战船撞角猛击铁索下的沉船,木屑与水花飞溅,营造出全力强攻的假象。

季廷献果然中计,见中路防线告急,当即下令所有战船向中路集结,全力防守铁索,却不知长安的中军已借着夜色与浓雾,悄然逼近铁索下方。

“点火!”

长安一声令下,数十艘满载火油与柴草的火船顺着江风冲出,火舌舔舐着江面,直撞向横亘的铁索。

火借风势,瞬间燃起熊熊烈焰,灼热的火光映红了半边夜空,铁索在高温下逐渐软化断裂,发出滋滋的声响。

叛军见状大乱,季廷献急令战船回防,却已来不及,长安的中军战船如利刃般冲破缺口,撞角直接撞向叛军主舰,甲板上的潼关军手持长刀,奋勇跳上敌船,与叛军展开近身厮杀。

长安身先士卒,长枪挥舞间斩杀数名叛军,李昕护卫在侧,紧跟长安登上叛军主舰。

季廷献见防线已破,烽火台全灭,又听闻长安早已传檄江汉各州,揭露永王叛乱真相,许诺“降者免罪,只诛首恶”,更别提麾下士兵本就战意不高,此刻更是军心涣散,他心中防线彻底崩溃,当即弃械投降。

潼关军还未激战,荆门防线便已土崩瓦解,叛军两万水军或降或亡,长江水道第一道屏障被彻底撕开。

大军稍作休整,长安即刻下令西进,直指夷陵。

长安知道,一旦永王得知荆门失守,必定会加固夷陵防线,此时若不乘胜追击,恐生变数。

果不其然,次日午后便有斥候来报:“永王又向夷陵增派战船百余艘,效仿东吴旧事,设铁锁横江之阵,两岸还部署了弓弩手,意图死守。”

长安立于楼船帅旗之下,远眺逐渐显现的夷陵城郭,对身旁诸将道:“永王久居深宫不通军务,他依仗有铁锁之险,却不知荆门叛军非败而降,火油与战船皆入我大军之手。”

“何存志,你率五十艘艨艟趁暗顺流而下,这些战船吃水极浅,船首皆包铁皮,可悄悄靠近铁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