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番外 划时代意义(2 / 2)

林栋博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忽然看见汪小姐正蹲在台阶上,给一台手机贴防刮膜——那是她自己买的,说是要寄给深圳的供应商。

“让他们知道,咱的活儿有多细”。

第一批手机流向市场的第七天,林栋博接到个陌生电话。

听筒里的电流声混着海浪的轰鸣,一个粗粝的嗓音喊。

“是林总不?我是舟山的渔民!这手机在公海上都有信号,昨天救了咱整船人!”

原来渔民老王在东海遇到风暴,老式对讲机失灵,是“东方明珠”的信号穿透雨幕,让海岸电台收到了求救信号。

“以前跑远海像断了线的风筝,现在握着这玩意儿,就像揣着个救命的灯塔!”

消息传到厂里时,工人们正在给手机贴“用户故事”标签。

李彤彤把老王的故事写在卡片上,粘在第1001台手机的包装盒里,笔尖顿了顿,又添了句“愿它陪你平安远航”。

汪小姐则在调试基站信号覆盖图,红笔在沿海区域画了密密麻麻的圈。

“渔民说在浪花里信号会断0.3秒,我加了个信号补偿算法,下次他们再出海,通话能稳如平地。”

那天下午,爷叔的老友——那位在电报局干了一辈子的老人,拄着拐杖来厂里。他颤巍巍地按下号码,听着北京传来的孙子的声音,忽然对着手机深深鞠了一躬。

“当年发封电报要等三天,现在跨着大半个中国,说句话跟在跟前儿似的。”

林栋博看着这一幕,忽然明白李彤彤说的“温度”是什么——不是外壳的弧度,而是电波里藏着的牵挂,是让相隔千里的人能听见彼此心跳的魔法。

批量生产的第三个月,车间的墙上多了块“用户反馈板”。

红纸上贴着各地寄来的信,有地质队说在昆仑山测到了信号,有记者晒出用手机抢到的新闻头条,最显眼的是张幼儿园的画,歪歪扭扭的小人举着手机,旁边写着“爸爸在广州能看见我画的画啦”。

汪小姐把这些信按地区分类,在地图上钉出密密麻麻的图钉。

“已经覆盖全国17个省了,乌鲁木齐的基站下周开通,到时候就能实现全国漫游。”

林栋博看着她冻得发红的指尖,忽然想起答应带她去杭州的事。

“元旦放假就走,西湖醋鱼管够,再去灵隐寺给手机求个‘信号满格符’。”

汪小姐的脸红了,转身从仓库角落拖出个纸箱。

里面是100个手机保护套,玉兰花纹绣得比之前更密,针脚里还沾着线头。

“给经销商的赠品,绣坏了三十多个,这些勉强能看。”

林栋博拿起一个套在手机上,尺寸分毫不差。

他忽然想起那个深圳的夜晚,她举着烙铁说“等开机成功再说”,烫伤的指尖在焊盘上留下的小坑,此刻都化作了保护套上的针脚,细密地裹着机身上的棱角。

1988年最后一天,工厂的礼堂里搭起了临时展台。

第5000台手机被摆在玻璃罩里,旁边放着爷叔的民国电话机,中间用红线连着,像座跨越时空的信号塔。

林栋博牵着李彤彤的手站在台前,她的婚纱裙摆扫过地上的电缆,惊起一串电火花。

“别怕,”他握紧她的手,“这是‘东方明珠’在放烟花。”

汪小姐穿着月白连衣裙,正在调试大屏幕上的信号分布图。

当新年钟声敲响时,全国17个基站同时亮起绿灯,屏幕上的红线织成张巨大的网,像覆盖在神州大地上的血管。

“现在,让我们接通最远的通话!”

爷叔举着话筒喊。林栋博按下号码,听筒里传来乌鲁木齐经销商的欢呼,混着风雪声和维吾尔语的祝福。

李彤彤忽然抢过手机,对着话筒喊\/

“汪小姐,谢谢你的保护套!绣得真好看!”

人群外的汪小姐愣了愣,随即笑出眼泪。

她手里攥着张杭州地图,西湖醋鱼的做法被红笔圈了又圈,旁边还写着行小字。

“信号满格,前程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