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研究,细致到了极致。从水管的材质,到电线的规格,从楼道的照明,到扶手的安装……他几乎是以一种近乎“吹毛求疵”的态度,在审阅着这份关乎千家万户的方案。
然后,他做了一件,让项目组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事情。
他亲自,起草了一份长达十页的《关于在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严防建材及施工领域廉政风险的特别注意事项》。
这份文件,和他以往的风格完全不同。它不再是那种四平八稳的、官方的指导意见。
它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刺”。
每一条,都像是从“8.12案”的废墟中,挖出的一块带血的弹片,闪着冰冷的、警示性的寒光。
“……鉴于‘8.12案’中暴露出的、通过低价中标后,采用劣质材料赚取利润的恶劣手法,本次招标,凡是报价低于市场平均成本价15%以上的投标单位,必须提供详细的成本构成说明,并将其主要供应商名单,列为‘重点监控对象’,纳入双重检测的‘必检’范围……”
“……严禁任何形式的工程转包、分包。项目监理方,每日,必须对进场施工人员,进行身份核对,确保与投标单位的在册人员名单,完全一致。一旦发现‘挂靠’行为,立即中止合同,并上报纪委监委……”
“……所有涉及主体结构加固、水电管线改造的关键建材,其采购合同、质检报告、入场验收单,必须一式三份,由项目部、监理方、以及我监督小组,同步归档,形成不可篡改的闭环证据链……”
当赵承平将这份堪称“军规”的备忘录,分发给项目组所有成员时,所有人都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压力。
他们知道,这一次,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常规的工程监督员。
而是一个,曾经亲手,将一批建筑领域的硕鼠,送进监狱的、真正的“守门人”。
招标工作,如期开始。
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评标室里,气氛,庄重而严肃。
赵承平,作为纪委监委派驻的监督员,静静地,坐在评委席的一角。他面前,没有像其他评委一样,只放着一套厚厚的标书。他的旁边,还放着一台打开的、连接着内网的笔记本电脑。
一家家投标单位的代表,轮流上台,进行陈述。
赵承平,一边听,一边飞快地,在电脑上,敲击着键盘。他在查询这些公司的背景——工商信息、过往业绩、是否有过行政处罚记录、在行业内的口碑……
他像一个经验丰富的猎手,在看似平静的丛林里,警惕地,寻找着任何一丝,可能隐藏着危险的蛛丝马迹。
轮到一家名为“锦程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企业上台。
这家公司的代表,是一位口才极佳的中年男人。他用ppt,展示着公司雄厚的实力,和一个个看起来光鲜亮丽的样板工程。最吸引人的,是他们给出的报价——比其他所有投标单位,都要低上将近20%。
这个价格,让在场的许多评委,都眼前一亮。毕竟,在政府项目中,成本控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
然而,赵承平的眉头,却,缓缓地,皱了起来。
他的手指,在键盘上,停住了。屏幕上,显示着这家公司的资料。成立时间不长,承接的,大多是些非关键性的市政附属工程。并没有独立完成大型、复杂结构改造项目的经验。
一个经验不足的公司,却报出了一个“老手”都不敢报的、近乎“赔本”的低价。
这熟悉的配方,这熟悉的味道……
瞬间,刘广源那张贪婪而狡猾的脸,在赵承平的脑海中,一闪而过。
当那位代表,意气风发地结束陈述,准备迎接评委提问时,赵承平,按下了他面前的话筒按钮。
“我有一个问题。”
他平静的声音,通过麦克风,清晰地,传遍了整个评标室。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他的身上。
那位代表,脸上挂着职业的微笑:“这位评委,请讲。”
赵承平的目光,像两道精准的探照灯,直直地,射向对方。
“贵公司的报价,比市场平均成本,低了近20%。我想请你,就地,对你们标书中,‘hRb400E型号螺纹钢’和‘p.o42.5R复合硅酸盐水泥’这两项关键主材的单价,进行一个详细的成本构成说明。”
他的问题,如同外科手术刀般,精准、犀利,直击要害。
他没有问“你们为什么这么便宜”这种宽泛的问题。而是直接,点出了两种在“8.12案”中,最容易“做手脚”的核心建材,要求对方,亮出成本底牌。
那位代表脸上的笑容,瞬间,僵硬了。
他的眼神,开始游移,额头上,渗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
“呃……这个……我们公司的采购渠道,有……有价格优势……具体的成本构成,属于商业机密……”他支支吾吾,语无伦次。
赵平,身体微微前倾,继续,追问:
“那么,请你,现在,报出你们这两项主材的,三家以上的、备选的、有长期合作协议的供应商的名称。我们会后,会进行核查。”
这,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评标室里,一片死寂。
所有评委,都看明白了。
那位代表,张了张嘴,最终,一个字,也没能说出来。他的脸色,已经由红,转为了煞白。
赵承平,关掉了话筒。
他没有再多说一个字。
但这无声的质询,却像一声惊雷,在所有人的耳边炸响。
最终中标的是一家口碑不错的老牌企业。签约前,赵承平特意约谈了企业负责人。
桌子的两端,坐着两个人。
一方,是赵承平。他神色平静,目光沉稳,如同一块历经打磨的磐石。
另一方,是这次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中标单位——“宏业建设”集团的董事长,陈立峰。他年过五旬,两鬓微霜,眼神中透着一股老派企业家的沉毅与精明。
这,不是一场庆功宴,也不是一次商业寒暄。这是赵承平在合同正式签订前的,一次特殊的、非正式的约谈。
“陈董,”赵承平亲自提起紫砂壶,为对方续上茶水,动作不疾不徐,“首先,恭喜‘宏业’,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陈立峰微微欠身,双手扶住茶杯,以示尊敬:“赵组长客气了。我们是凭实力,也是凭良心,来做这个项目的。这一点,请您和市委市政府放心。”
他的话,说得滴水不漏。
赵承平放下茶壶,目光,却陡然变得锐利起来。他没有顺着对方的话往下说,而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放心,不是靠嘴上说的,是靠一根钢筋、一包水泥,实实在在做出来的。”
他的声音不大,但每一个字,都像是从齿缝间挤出来的,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分量。
“陈董,我想,你应该知道,我之前是负责‘8.12案’的。我见过,因为一根不合格的钢筋,一栋楼,会变成怎样一个‘棺材’;我也见过,因为一念之差的贪婪,一个前途无量的干部,是怎样走上不归路的。”
茶室里安静得,只剩下空调轻微的送风声。
陈立峰端着茶杯的手,在半空中,微微停顿了一下。他能清晰地感受到,对面这个看似年轻的纪委干部身上,散发出的那种,经历过真正“血与火”考验后,才会有的、近乎实质的压迫感。
赵承平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如炬,直视着陈立峰的眼睛:
“所以,今天请你来,不是为了谈合作,而是为了立规矩。在我的监督职责范围内,这个项目,有三条‘高压线’,谁也碰不得。”
“第一,质量终身负责制。不仅仅是写在合同里,更是要刻在你们每一个管理者、每一个工人的心里。任何材料进场,任何工序交接,都必须有据可查,有人签字,有人负责。将来出了问题,我不管过去多少年,一定会追到具体的人。”
“第二,阳光采购透明化。你们所有的主材供应商名单、采购合同,必须向我们的监督小组,进行备案。我们会进行不定期的、第三方的‘飞行抽检’。我不管你们的采购价是高是低,但质量,必须符合,甚至高于国家标准。”
“第三,严禁任何形式的层层转包。你们中标了,就必须是你们自己的、有经验的施工队伍来干。我会随时派人核对工地上工人的劳务合同。我不想看到,最后干活的,是一群连‘宏业’大门都没进过的‘游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