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者,涵盖了市发改委、住建局、规划局、质安总站,以及全市各大国有、民营建筑集团的负责人。
会议室里,气氛,庄重而微妙。
当赵承平,代表纪委监委专案组,走上发言席,开始介绍他草拟的那份《关于建立建设工程进场材料全流程追溯与双重检测监管体系的试行办法(草案)》时,他能清晰地感觉到,空气中,开始弥漫起一种无形的、复杂的阻力。
他提出的方案,堪称“严苛”到了极致。
——“双重检测制”:所有关乎主体结构安全的建材,除了要具备生产厂家的出厂合格证与检测报告外,还必须在进入工地后,由项目监理方和建设方共同检证,随机取样,送至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进行第二次复检。两次检测结果,必须双双合格,方可使用。
——“一物一码,扫码入库”:要求所有钢筋、水泥、预制构件等关键建材,出厂时,就必须附上一个唯一的、加密的二维码。这个二维码,将记录其生产批次、性能指标、质检员等所有关键信息。材料进入工地时,必须通过专门的设备,扫码录入一个全市联网的、由政府监管的“建材信息追溯平台”,形成一条不可篡改的“数字身份证”。
——“飞行检查,一票否决”:监管部门将拥有不经提前通知,随时进入任何工地材料堆放区,进行“飞行检查”的权力。一旦发现任何材料的来源、信息与追溯平台上的记录不符,或现场抽检不合格,无论工程进度如何,立即实行“一票否决”,责令停工整改,并对相关责任单位,处以“天价”罚款。
当他介绍完这些核心条款后,会议室里,陷入了一片长久的、意味深长的沉默。
终于,一个主管城建多年的、头发花白的老局长,清了清嗓子,用一种商榷的、委婉的语气说道:“赵承平同志,你这个方案的初衷,是好的,决心,也是大的。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到现实情况嘛。搞‘双重检测’,时间成本、经济成本,都会大幅增加。‘一物一码’,这个技术改造,需要上游所有建材厂商配合,难度很大。‘飞行检查,一票否决’,会不会……太严厉了?有时候,施工现场,情况复杂,难免有疏漏。这样搞,可能会影响到我们全市的整体建设进度,影响到营商环境啊……”
他的话,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立刻,引起了一圈圈的涟漪。
“是啊,现在工期都抓得紧,再增加一道检测,项目怎么按时交付?”
“上游厂商,我们怎么去强制要求他们?这不符合市场规律。”
“处罚力度太大了,水至清则无鱼嘛……”
各种质疑、担忧、推诿的声音,开始在会场上空,交织成一张无形的、企图让新规“流产”或“打折”的网。
赵承平,就站在那张网的中心。
他没有辩解,也没有动怒。
他只是,默默地,从公文包里,取出了那张,他在报告最后,附上的照片。
他将照片,连接到了投影仪上。
瞬间,那个在废弃的工地上,在即将被爆破的“新家”前,用彩笔,在地上画着太阳和笑脸的小女孩的背影,清晰地,出现在了所有人的眼前。
整个会场,瞬间,鸦雀无声。
之前还在窃窃私语、抱怨成本的人们,全都,闭上了嘴。
赵承平,缓缓地,走下发言席,来到了会场的中央。他的目光,平静而锐利,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他的声音,不大,但每一个字,都像一记重锤,砸在所有人的心上,“我们现在讨论的,不是成本,不是进度,也不是什么狗屁的‘营商环境’。”
“我们讨论的,是这张照片上,这个孩子的未来。是我们这座城市里,千千万万个孩子的未来。”
“你们说的成本,和一栋教学楼里,几百个学生的生命比,哪个更重?”
“你们说的进度,和一间手术室里,正在接受抢救的病人的生命比,哪个更急?”
“你们说的难度,和那些用一辈子积蓄,买了一套‘毒房子’,最终却要眼睁睁看着它被推倒的家庭的绝望比,哪个更难?”
他的声音,一句比一句,更加严厉,更加振聋发聩。
“我今天带来的这份方案,每一个字,每一条规定,都不是我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想出来的。”
“它,是用那些断裂的钢筋,用那些疏松的混凝土,用那些摇摇欲坠的梁柱,用我们这座城市,差一点就付出的、血的代价,写成的!”
“今天,我们在这里,不是在讨论要不要通过它。而是在决定,我们,要不要给我们的子孙后代,一个可以让他们,安心读书,安心看病,安心回家的未来!”
“谁,反对?”
他最后三个字,掷地有声。
整个会议室,死一般的寂静。
再也没有一个人,提出异议。
那张照片里,小女孩无忧无虑的背影,和赵承平那双燃烧着火焰的眼睛,像两把最锋利的刻刀,将“责任”二字,深深地,刻进了在场每一个人的骨子里。
最终,那份被赵承平称为“铸盾牌”的、堪称全国最严苛的建材监管新规,全票通过。
新规,如同一场期待已久的春雷,迅速,在全市所有的建设工地上空,炸响。
起初,很多人,都以为,这和以往一样,不过是“一阵风”。严查,总会过去。规定,总有空子可钻。
但很快,他们就发现,自己错了。
因为,赵承平,这个名字,变成了一个游荡在全市所有工地上的、令人闻风丧胆的“幽灵”。
他不再是纪委那个不苟言笑的“赵组长”,而是变成了一个神出鬼没的“突击检查员”。
他没有固定的行程,没有提前的通知。他的那辆普通的黑色轿车,可能会在任何时间,出现在任何一个工地的门口。
可能是在一个烈日炎炎的午后,当所有人都昏昏欲睡时,他会突然出现在材料堆放区,戴上白手套,随机抽出一根钢筋,用游标卡尺,亲自测量它的直径。
可能是在一个暴雨倾盆的傍晚,当所有人都以为检查人员不会出门时,他会穿着雨衣,踩着泥泞,走进水泥仓库,用手机上的APP,扫描一袋水泥包装上的二维码,然后,静静地看着屏幕上,跳出的、与中央数据库实时比对的、详尽的追溯信息。
有一次,在一个重点项目的工地上。
新来的、年轻的项目经理,自作聪明。他觉得,把那些手续齐全、检测合格的“好材料”,都堆在仓库最外面,应付检查。而把一批图便宜、从非正规渠道买来的、手续不全的辅料,藏在仓库最深处,应该万无一失。
那天下午,赵承平的车,悄无声息地,滑进了工地。
项目经-理满脸堆笑地迎了上来,熟练地,递上了一沓沓厚厚的、堪称“完美”的合格证和检测报告。
赵承平,看都没看。
他只是,径直,走向了那个堆满了材料的仓库。
他没有在外面停留,而是直接,走到了仓库的最深处,那个最阴暗的角落。然后,他指着那堆被帆布遮盖得严严实实的、不起眼的材料,对那个脸色已经开始发白的项目经理,只说了一句话:
“把这个,掀开。把它的‘身份证’,拿给我看。”
那一刻,年轻的项目经理,双腿一软,差点,没站稳。
从此,“赵承平的突击检查”,成为了悬在所有项目方头顶上的、一把真正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再也没有人,敢心存侥幸。
再也没有人,敢在建材上,动歪脑筋。
时间,是最公正、也是最沉默的治愈师。
它从不言语,只是推动着日升月落,草长莺飞,于无声处,抚平最深的创口,让废墟之上,重新长出希望。
当那些曾经被冰冷脚手架和绿色围挡包裹的工地,褪去一身的“手术服”,重新沐浴在春日的暖阳下时,距离那场席卷整座城市的“建筑风暴”,已经过去了大半年。
又是一个春天。万物,都在以一种不可阻挡的温柔力量,悄然复苏。
赵承平的车,停在了市第一中学崭新的校门外,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他没有下车,只是摇下了车窗。
他特意选在了下午的课间休息时间。
清脆的下课铃声,像一把撒向天空的、欢快的豆子,瞬间,让整个沉寂的校园,沸腾了起来。
教学楼的门“轰”地一声被推开,无数个穿着蓝白校服的、朝气蓬勃的身影,像决堤的潮水般,涌向操场。篮球的撞击声、女孩们的嬉笑声、男孩们追逐打闹的呼喊声,混合着青草和阳光的味道,交织成一曲最动听的、名为“青春”的交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