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670章 都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2 / 2)

他叫魏建民,市住建局质安总站,建材监管科科长。

一个,手握“生杀大权”的关键人物。所有进入政府工程的建材,理论上,都必须经过他这个科室的抽检、审批、备案。

他已经被带到这里十二个小时了。面对公安预审专家的轮番讯问,他始终保持着一个资深公务员的“体面”和“冷静”。

他不承认,也不否认。只是用一套套娴熟的、滴水不漏的“官样文章”来回兜圈子。

“我们科室,人手少,项目多,监管压力确实很大。”

“抽检,是按比例来的,符合程序规定。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全覆盖。”

“至于广源建材……他们资质齐全,手续完备。我们没有理由,对他们进行‘有罪推定’式的、额外的重点监管。”

……

赵承平安静地听着,没有插话。他一直在观察。

他发现,魏建民在说话的时候,右手食指,会下意识地、有节奏地,轻轻敲击着桌面。但当预审专家提到“他的儿子,刚刚出国留学,读的是一所学费昂贵的私立大学”时,那个敲击的动作,有了一个瞬间的、几乎无法察觉的停顿。

就是现在。

赵承平给了旁边同事一个眼色,然后,他亲自,将一杯热茶,放到了魏建民的面前。

“魏科长,”他的声音,很平淡,像是在聊家常,“辛苦了。听说,您是个老球迷?”

魏建民一愣,显然没想到,对方会突然切换到这样一个与案件毫无关联的话题。他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那您应该知道,一场重要的比赛,如果裁判,出了问题,那对所有球员,对所有观众,是多么巨大的伤害。”赵承平看着他的眼睛,缓缓说道,“一个假哨,可以毁掉一场精彩的比赛。而一份假的、被你‘盖了章’的合格报告,你知道,它会毁掉什么吗?”

他没有等魏建民回答,而是将一张照片,推到了他的面前。

照片上,是市第一中学,那栋即将被整体拆除的新建教学楼。在推土机的衬托下,它像一座沉默的、巨大的墓碑。

“这是我女儿,未来,可能会就读的学校。”赵承平的语气,依然平静,但每个字,都像一根钢针,扎向魏建民的心理防线。

“我女儿,今年六岁。很可爱,喜欢画画。她画过一张画,叫《我的新学校》。画上,就是这栋楼。有明亮的教室,有飘扬的红旗,还有很多和她一样,笑着跑着的小朋友。”

魏建民的呼吸,开始变得有些急促。他戴着眼镜的脸上,渗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

赵承平没有给他任何喘息的机会,他将另一份文件,推了过去。

“这是从你办公室保险柜里,找到的一份‘内部备忘录’。上面,是刘广源亲笔写的、每一次给你送钱的时间、地点、金额。以及,作为交换,他要求你,在哪些项目的建材抽检上,‘给予关照’。”

“最关键的是,这份备忘录的最后一页……”赵承平用手指,轻轻点着那张纸,“……有你的亲笔签名。你签的是‘已阅’。魏科长,你多年的机关工作经验,应该让你明白,‘已阅’这两个字,在法律上,意味着什么。”

魏建民的身体,猛地一颤!

他那张故作镇定的脸,瞬间,土崩瓦解!

他知道,自己完了。那份备忘录,是他最大的“护身符”,也是催他命的“阎王帖”。他留着它,是为了将来,万一刘广源翻脸,可以用来反制。却没想到,它成了压死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

赵承平站起身,居高临下地,看着这个精神防线已经彻底崩溃的男人。

“为了你儿子那昂贵的学费,为了你藏在海外的几套房产,你拿全校几千个孩子的生命,去当赌注。”

“魏建民,现在,我再问你一遍。”

他的声音,陡然转厉,如同法庭上的最后宣判:

“你,赌赢了吗?!”

“哇——”的一声,魏建民再也承受不住这巨大的心理压力,趴在桌子上,像个孩子一样,嚎啕大哭起来。

防线,被彻底攻破。

哭声中,他开始断断续续地,交代一切。

他承认,他收受了广源建材负责人刘广源,长达数年的、巨额的贿赂。每一次,当质安总站有抽检计划时,他都会提前,将信息泄露给刘广源,让他用合格的建材,替换掉检查点上的样品,以应付检查。

而他的交代,就像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一个比赵承平预想中,更加庞大、更加严密的、盘踞在城市建设领域内部的“腐败共生体”,被撕开了一个狰狞的、流着脓血的口子。

这条线索,如同一根藤蔓,牵出了更多、隐藏得更深、职位更高的“瓜”。

调查范围,再次,无可避免地,扩大了。

夜,已经很深了。

市纪委办公楼,那间被用作“8·12”专案组指挥部的会议室,此刻,只剩下了赵承平一个人。

曾经贴满墙壁的、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图和案件分析板,已经被取下,只留下浅浅的胶带印记,像一幅抽象的、记录过激烈战争的地图。空气中,那股混合着香烟、泡面和肾上腺素的亢奋气息,也早已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尘埃落定后的、近乎凝固的宁静。

赵承平的面前,摊开着他这辈子写过的、最沉重的一份报告。

它的标题,平淡无奇——《关于“8·12”重大工程安全隐患系列案件调查工作的综合报告》。

但这每一个字背后,都浸透着血泪与汗水,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创伤与反思。

这不仅仅是一份报告,它是一份详尽的、精确到每一根钢筋、每一袋水泥的“犯罪现场勘验记录”;是一份描绘了从“幽灵工厂”的肮脏车间,到政府工程的宏伟工地,再到某些官员黑暗办公桌的全流程“罪恶旅行图”;更是一份对那些已经被绳之以法的罪犯,以及那些即将面临审判的“保护伞”们,发出的、用铁证铸就的“终极起诉书”。

他的手指,在键盘上缓慢而有力地敲击着,像一个严谨的雕刻家,在为这段历史,留下最后的、不容篡改的铭文。

他详细记录了崔东的制假工厂,是如何用劣质的工业废料,混合出足以致命的“毒水泥”;记录了刘广源的广源建材,是如何用“阴阳合同”和“狸猫换太子”的手法,将这些“建筑垃圾”送上通往阳光工程的快车道;记录了质安科长魏建民,是如何在每一次收到贿赂后,精准地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这条罪恶的供应链,打开最关键的“绿灯”。

他将所有涉案人员的口供、银行流水、通话记录、往来账目,像拼接复杂的拼图一样,严丝合缝地,嵌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条完整、闭环、无可辩驳的证据链。

报告的附件部分,内容更加触目惊心。

他附上了所有涉案工地的结构安全评估报告,那些由国内最顶级专家亲笔签名的文件,每一页,都像是对城市肌体的一次“CT扫描”,清晰地标注出了每一处“病灶”和“癌变”。

他还附上了加固方案的实施情况,用前后对比的高清照片,展现了那些“生病”的建筑,是如何经历一场痛苦的“外科手术”——被剥开皮肉,植入钢筋,再重新浇筑……那些新旧混凝土之间留下的、永恒的“伤疤”,被他特意用红色方框,标注了出来。

他觉得,这些伤疤,不应该被遗忘。它们,是这座城市,为了成长,所付出的、最惨痛的“学费”。

在报告的最后,他没有用那些慷慨激昂的、总结性的官样文章。

他只是,附上了一张照片。

那是他从一个年轻同事的电脑里找到的。照片的拍摄地,是“幸福家园”三期,那两栋最终被“建议整体拆除”的住宅楼前。照片上,一个刚刚搬进新家的小女孩,正用稚嫩的画笔,在小区广场的地面上,画着她眼中“最美的家”——有太阳,有笑脸,还有她和爸爸妈妈。

而在她身后,那栋承载了她所有梦想的、崭新的高楼,却像一个沉默的、身患绝症的巨人,静静地,等待着被爆破拆除的命运。

赵承平盯着这张照片,看了很久很久。

他感觉到一种巨大的、几乎要将他压垮的责任感。他知道,抓捕罪犯,只是完成了“治病”的第一步。而如何防止这座城市,再次“生病”,才是他,和所有执政者,未来将要面对的、更艰巨的课题。

凌晨五点,当第一缕晨曦,透过窗户,照亮他布满血丝的双眼时,赵承平终于,按下了“打印”键。

打印机开始低沉地轰鸣。一份厚达三百多页、重达数公斤的报告,被一页一页地,吐了出来。

赵承平亲手,将它装订成册。

当他把这份沉甸甸的报告,捧在手中的那一刻,他知道,一个时代,结束了。

而另一个,必须,由此开始。

案件,被正式移送司法机关。

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罪犯和“保护伞”们,将会在法庭上,接受人民最终的、公正的审判。

赵承平的工作重心,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迅速转向了“预防”。

市委、市政府牵头,组织了一场高级别的“全市建设工程领域监管制度改革专题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