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自己过去作为一名顶尖刑警的敏锐、审慎与偏执,嫁接到了这份看似枯燥的文书工作之中。他不再是一个在黑暗中追捕猎物的猎手,而更像一个在广袤田野里辛勤耕作的农夫。他需要确保这片土地的每一寸都健康、肥沃,不允许任何一粒杂草的种子生根发芽。
他看文件,远比其他人要慢,也远比其他人要“刁钻”。
一份普通的设备采购合同,在别人看来或许只是流程性文件,但在赵承平眼中,却是一张需要反复验证的证据链。他会仔细核对设备的技术参数是否与项目需求完全匹配,以防止有人以次充好;他会去查阅供应商的资质和过往业绩,以排除关联交易和“皮包公司”的可能;他甚至会去比对同一时期同类设备的市场均价,以判断采购价格是否合理。
他仿佛一个经验丰富的探矿者,只不过他寻找的不是金矿,而是隐藏在数字和条款之下的、名为“风险”的细微裂缝。
偶尔,他也需要去现场。
站在尘土飞扬、机器轰鸣的工地上,他的角色也已截然不同。他不再是来搜寻证据、抓捕罪犯的警察,而是来核查进度、监督质量的守护者。他会戴上安全帽,走进正在施工的建筑内部,对照着图纸,仔细查看钢筋的标号、混凝土的浇筑厚度。
他做得如此认真,以至于常常让项目负责人感到紧张。但赵承平的态度始终温和而坚定。他是在用自己的专业,为这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加上一把最坚固的“安全锁”。
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赵承平的工作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考古”。他复核了大量寺庙案发生之前的旧项目档案。而在那些积满灰尘的卷宗里,他看到了太多触目惊心的漏洞:语焉不详的合同条款、缺失关键签名的拨款申请、明显高于市场价的采购清单……每一个漏洞背后,都可能是一个尚未引爆的“李沉”。
然而,当他开始审核寺庙案之后的新项目时,情况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变化。
他敏锐地发现,现在各单位提交上来的材料,规范到了近乎“洁癖”的程度。
他审阅一份来自城建部门的桥梁建设项目资料。当他看到资金使用明细时,习惯性地准备深挖。可他发现,这份明细后面,附上了一份长达二十页的附件。附件里,不仅有每一笔大额支出的合同与发票复印件,甚至连购买一箱螺丝钉的收据,都清晰地扫描在内,旁边还附有仓库管理员的签字确认。
他又查看一份来自水利部门的水库加固工程的监理日志。他发现,这本日志不再是过去那种寥寥数语的敷衍记录。现在的日志,每一天都配有现场照片,从钢筋的捆扎方式,到模板的安装精度,都有清晰的影像记录。日志的末尾,是监理工程师、施工方代表和甲方代表三方的联合签名。
……
赵承平靠在椅背上,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
他知道,这不是偶然。
这是寺庙案带来的、最深刻的、系统性的震慑与改变。那场风暴,不仅仅是拔掉了一棵参天毒树,更是彻底净化了这片土壤。它让所有人都明白,那个可以随意钻空子、可以靠模糊操作来牟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的满足感。
随着工作的深入,监督小组的工作渐渐步入正轨。他们建立起一个动态的重大工程项目数据库,将全市近期的所有重要工程全部录入系统。每一个项目,都像一个拥有独立生命体征的病人,它的“心率”(工程进度)、“血压”(资金使用)、“血常规”(物料采购),都在系统的严密监控之下。
而赵承平,他负责的,是整个系统的“血液循环”——资金使用的核对。他要确保每一分钱,都像健康的红细胞一样,精准地流向它该去的地方。
这天下午,一个不速之客,来到了他的办公室。
来人是城东新开发区一个道路建设项目部的负责人,姓王,一个看起来精明干练的中年男人。
“赵主任,”王经理满脸堆笑,十分熟络地递上一支烟,“您可真是我们这些搞工程的‘定海神针’啊,有您在这儿把关,我们干活心里都踏实。”
赵承平没有接他的烟,只是微笑着指了指墙上的“禁止吸烟”标志,然后平静地问:“王经理,有什么事吗?”
王经理略显尴尬地收回手,搓了搓,这才切入正题。
“是这样,赵主任。我们那个项目,您是知道的,进度一直都抢在前面。现在呢,遇到个小小的困难。”他唉声叹气,表情变得十分恳切,“下游的材料供应商那边,最近资金有点紧张,催着我们结清上一批的款子。可我们项目下一阶段的工程款,按规定,要等下个月初才能拨付。您看,这中间就差了十来天,能不能……通融一下?”
他凑近了一些,声音压得更低:“您放心,就是预支一下,手续我们后面肯定会补齐。这纯粹是为了保证项目进度,绝对没有别的问题。”
办公室里很安静,只有中央空调轻微的出风声。
赵承平静静地听他说完,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对方的眼睛。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充满了中国式人情世故的请求。它听起来合情合理,甚至有些“顾全大局”的意味。对于一个不熟悉情况的人来说,这似乎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可以行个方便的小事。
但赵承平的脑海里,却瞬间闪过了李沉的脸。
他想起了寺庙案的卷宗里,那些最初的、看似无伤大雅的“违规”。李沉的第一次挪用公款,也是从一笔“临时周转”的、手续后补的预支款开始的。
所有的溃败,不都是从第一道微不足道的裂缝开始的吗?
他今天守的,不是这十几天的时间差,也不是这一笔工程款。
他守的,是整个监督体系的基石——程序正义。一旦这个基石,因为“人情”或“通融”而出现一丝松动,那么他们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将变得毫无意义。
他的表情没有任何变化,语气也依旧平和,但说出的每一个字,都带着不容置喙的坚定:
“王经理,我很理解你的难处,也感谢你为保证项目进度所做的努力。但是,规定就是规定。”
他指了指桌上那本厚厚的《重大工程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这里面,白纸黑字,写得很清楚。必须完成本阶段的工程验收,并提交完整的验收报告后,才能申请下一阶段的款项。这是程序,任何人都不能例外。”
王经理脸上的笑容,僵住了。他似乎没想到,自己如此合情合理的请求,会被这样干脆利落地拒绝。
“赵主任,这……您看,我这不也是为了工作嘛……”
“正因为是为了工作,才更要按规矩来。”赵承-平打断了他,“如果你现在资金确实有困难,我建议你向你们的主管单位打报告,申请一笔临时周转金。只要手续合规,我们这边绝不会设置任何障碍。但想越过程序,提前拨款,不行。”
话说完,赵承平端起了桌上的茶杯,轻轻喝了一口。这是一个明确的、结束谈话的信号。
王经理在原地站了几秒钟,脸上一阵红一阵白,最终,他所有的话都堵在了喉咙里,只能悻悻地说了句“那我再想想别的办法”,然后转身离开了。
办公室里,恢复了宁静。
赵承平看着王经理离去的背影,心中没有丝毫的得意或轻松。他知道,自己可能得罪了一个人。但他更清楚,自己扞卫了一项原则。
这不是一次抓捕,却胜似一次抓捕。
他抓住的,是那个企-图破坏规则的侥幸之心。
数周后,赵承平在项目数据库的系统里,看到了王经理负责的那个道路建设项目的最终报告。
项目,按时竣工。工程质量,评定为“优良”。资金使用情况,清晰明了,没有任何问题。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年底。每个人都在回顾、盘点、梳理着自己这一年的航迹。
赵承平坐在电脑前,文档的白色页面上,光标在一闪一闪,像一枚孤独而执着的信标。
他要写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报告。
这更像是一份航海日志,记录着他这一年来,如何从一片看似平静的海域,被卷入一场史无前例的风暴,九死一生,最终又如何找到新的航向,驶向一片更广阔、也更需要耐心的深海。
他敲下第一个字,思绪的闸门便轰然打开。
那场持续了数月、几乎耗尽了他所有心力的战争,此刻,如同快进的电影胶片,一幕幕,在他的脑海里,无声而汹涌地掠过。
他看见了自己初次踏入那座金碧辉煌的寺庙时,内心升起的巨大疑云;他看见了方太良在昏暗的小餐馆里,递上那份举报材料时,眼中燃烧的、混杂着绝望与希望的火焰;他看见了专案组成立之初,那间临时办公室里,彻夜不熄的灯光和同事们熬得通红的双眼。
记忆的镜头,继续推移。
他看见了自己和同事们,像大海捞针一般,在堆积如山的账目中,寻找那笔决定性的资金流向;他看见了自己远赴千里之外,在潮湿的南方小城,与关键证人进行的那场艰难博弈;他看见了审讯室里,李沉那张故作镇定、却在铁证面前一寸寸崩塌的脸。
最后,是收网那天的凌晨。城市的霓虹尚未褪去,他们如利剑出鞘,奔赴各自的战场。抓捕、查封、扣押……每一个行动,都干净利落,却又惊心动魄。
这些画面,曾经是他的全部生活,是压在他心头的巨石,是他梦魇里反复出现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