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整张桌子被他擦拭得一尘不染、光洁如新时,他感觉自己的内心,也仿佛被清水洗涤过一般,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澈与安宁。
他将纸箱里的东西,一一取出,重新摆放在它们原来的位置上。
那支跟了他很多年、笔杆已经被摩挲得有些发亮的钢笔,被端正地放进笔筒。
那本用了一半的、封面有些卷角的记事本,被平整地放在桌角。
那张家人的合影,被他拿起,用袖口轻轻擦了擦镜框,然后重新摆在正对着他视线的位置。
一切,都回归了原位。
他拉开椅子,坐了下来。身体,自然而然地,就陷入了那个最熟悉、最舒适的姿势。阳光从窗外照进来,暖暖地洒在他的身上。
他将手掌,轻轻地、完整地,贴在了自己这张熟悉的桌面上。
那一刻,一种无与伦比的、踏实的感觉,从手心,瞬间传遍了他的四肢百骸。
接下来的日子,像一首被按下了单曲循环的、节奏平缓的旧歌。
时间,恢复了它在钟表上应有的、不疾不徐的刻度。每天清晨,赵承平在固定的时间醒来,按时上班,处理那些琐碎而规律的日常事务。案头的文件不再是生死攸关的绝密情报,而是需要按流程批复的普通报告;耳边的电话铃声不再是十万火急的案情通报,而是关于会议时间变更的礼貌通知。
下班铃响,他便回家。系上围裙,走进厨房,为自己做一顿简单的晚餐。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取代了审讯室里压抑的沉默;食物在热油中“滋啦”作响的香气,取代了办公室里弥漫的、尼古丁与速溶咖啡混合的焦灼气息。
一切,都回归了正轨。
然而,赵承平的心,却像是被留在了时间的褶皱里。
他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那是一种难以名状的空落感,像一艘刚刚经历过惊涛骇浪的战舰,猛然驶入了一片风平浪静的、一望无际的死水。巨大的惯性,让它体内的每一颗螺丝、每一寸钢铁,都感到无所适从。
他知道,这是一种职业性的“戒断反应”。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他的精神世界,被压缩成了一个高压的、目标极其明确的奇点。他的每一个脑细胞,都在为了同一个目标而燃烧——侦破寺庙案。他习惯了在深夜的寂静中,寻找逻辑的漏洞;习惯了在黎明的微光里,推演下一步的行动。那种肾上腺素飙升的感觉,那种整个团队为了一个共同信念而拧成一股绳的感烫,已经内化成了他身体的一部分。
而现在,那根紧绷到极致的弦,突然松了。
巨大的张力,化作了巨大的失落。
他开始失眠。在寂静的深夜,他常常会毫无征兆地惊醒,下意识地以为有紧急任务。当他看清窗外宁静的夜色,听见自己平稳的心跳时,一种更深的空虚便会将他笼罩。
他甚至开始怀念。怀念那间堆满了案卷、烟雾缭绕的临时办公室;怀念和同事们围着一块白板,为了一点分歧而争得面红耳赤的场景;怀念那种将自己燃烧至极限,只为无限逼近真相的、痛并快乐着的感觉。
为了对抗这种内心的“失重”,他找到了一个出口——整理之前办案时的笔记。
那是一本黑色的、封面已经被磨得有些发亮的硬壳笔记本。他重新翻开它,就像一位老兵,在和平年代,重新擦拭自己心爱的战枪。
本子里,记录着他的每一次思考、每一次推演、每一次失败。那些潦草的字迹、混乱的箭头、被重重划掉的错误猜想,像一幅生动的战场地图,清晰地再现了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他不再仅仅是回顾,而是开始以一个“局外人”的、更冷静的视角去审视。
他发现,他们有很多次,都与真相擦肩而过。如果审计工作能再提前一周,或许就能更早锁定李沉的资金链;如果对外围人员的排查能更细致一些,或许就能提前发现那个关键的情妇。
他用红色的笔,在笔记本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反思和总结。
“审计前置,专家同步介入。”
“外围排查网格化,建立信息交叉验证机制。”
“对高智商嫌疑人,心理侧写应先于正面审讯。”
……
他写得很慢,也很投入。在这个过程中,他内心的焦躁和空虚,被一种更具建设性的、更深沉的思考所取代。他不再是一个单纯怀念战争的士兵,而是在努力成为一个能够总结战争、并试图阻止下一场战争发生的战略家。
他隐隐感觉到,侦破一个案件,只是“术”的层面。而他内心深处,似乎在渴望着某种更高层面的、关于“道”的答案。
这天下午,一则会议通知,打破了办公室的平静。
赵承平走进那间熟悉的、曾经作为专案组指挥中心的大会议室。与会的人,都是各个部门的骨干。领导坐在主位上,表情严肃。
会议的开场,毫无意外地,是对寺庙专案组的再次表彰。
但很快,领导的话锋就转了。
“同志们,”他的目光,缓缓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声音沉稳而有力,“我们成功地扑灭了一场大火,抓住了放火的人,这值得肯定。但是,我们今天坐在这里,不是为了庆祝,而是为了反思。”
他停顿了一下,留给大家思考的空间。
“我们更应该问自己的是,这场大火,为什么会烧起来?我们的‘森林’,为什么如此易燃?李沉这样的蛀虫,为什么能在一个重点工程项目里,潜藏这么久,侵吞如此巨额的国有资产?”
这一连串的追问,像重锤一样,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赵承平的背脊,瞬间挺直了。他知道,这场会议,触及到了他这段时间以来,一直在苦苦思索的那个核心问题。
领导继续说道:“一个李沉倒下了,会不会有下一个王沉、张沉?我们不能总是等到火光冲天的时候,才派我们的消防员,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火。侦破一个案件,是对过去的交代;而我们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对未来负责!”
“对未来负责!”这五个字,让赵承平体内的血液,都开始微微发烫。
“所以,经过上级研究决定,”领导的语气,变得更加郑重,“我们不能满足于个案的胜利。我们要做的,是从源头上,建立起一套更严密、更科学、更有效的监管体系。我们要做的,是‘防火’,而不是天天忙着‘救火’!”
“防火”,而不是“救火”。
这个词,像一道闪电,瞬间劈开了赵承平脑中的所有迷雾。他终于明白了,自己内心深处那种“少了点什么”的感觉,究竟是什么。
他缺少的,不是下一个惊天大案,不是下一次惊心动魄的抓捕。
他缺少的,是一个能将他从过去的经验与教训中提炼出的思考,付诸实践的战场!是一个能让他从一个被动的“问题解决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体系构建者”的平台!
接下来的会议内容,完全印证了他的预感。
会上宣布,决定从各部门抽调精干力量,成立一个常设的、跨部门的“重大工程项目廉政监督小组”。这个小组的职能,不再是事后侦查,而是事前预防、事中监督、全程跟进。他们将拥有独立的调查权,有权查阅所有项目的招投标、审计、工程监理等相关文件,对发现的任何疑点和漏洞,进行质询和督导整改。
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创性的举措。
当领导开始念诵小组的成员名单时,赵承平的心跳,开始不自觉地加速。
他听到了一些熟悉的名字,都是各个领域的顶尖专家。然后,他听到了自己的名字。
“……以及,侦查部门,赵承平。”
新的工作不算太忙,主要是审核一些工程项目的资料,
从项目立项报告、可行性研究、招投标合同,到资金拨付申请、工程监理日志、阶段性验收报告……每一份文件,都关系着动辄数千万甚至上亿的公共资金。
赵承平进入了一种全新的工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