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854章 刘春晓到伦敦(1 / 2)

顾家屋里缝纫机哒哒地响着,刘母踩着踏板,手里的布料是刚扯的花呢子,要给春晓做件抗风的大衣。

刘父蹲在门口,正用砂纸打磨新买的行李箱,木框边角被磨得光滑,他嘴里念叨着:“这箱子得结实,漂洋过海的,可不能散架。”

顾母现在一下班回家就织毛衣:“从卿说冬天很冷,也没有火炕,得多带点毛衣。

我给春晓织了件驼色的,配她那件大衣正好。”

周姥姥坐在一旁,手里纳着鞋底,线绳穿过布面,留下整齐的针脚:“我把家里的花椒、八角,辣椒面装了一小罐,她从小爱吃辣,到了那边怕是吃不惯,自己做饭时能添点味儿。”

刘春晓拿着英语课本想帮忙,刚拿起叠好的衬衫,就被周姥姥拍开手:“放下放下,这点活哪用得着你动手?”

周姥姥把一碟刚炒好的南瓜子推到她面前,“快去看书,听说英国人说话快,你得多练练听力,别到了那边连买面包都费劲。”

周姥爷摸了摸胡子,看着这忙忙碌碌的景象,忽然笑了:“去年从卿出国,也是这么折腾。

现在轮到春晓,这叫什么?

叫有情人终成眷属,隔着万水千山也挡不住。”

他转头对坐在廊下看书的春晓喊,“丫头,到了英国好好学,不光学本事,也看看那边的世面,回来给我们讲讲。”

刘春晓红着脸点头,手里的课本上,单词旁密密麻麻写着注音,都是她怕记不住,一个一个标上去的。

屋里传来刘母的声音:“春晓,过来试试这件大衣!”

她放下书跑进去,穿上新做的呢子大衣,站在镜子前转了圈,镜子里映出满屋子的布料、线团和家人忙碌的身影,心里又暖又酸。

出发前一晚,周姥姥把一个布包塞进春晓手里,打开一看,是双绣着并蒂莲的鞋垫。

周姥姥眼里闪着不舍得泪光,“踩着它走路,再远的路也能走稳当。

到了那边,跟从卿互相照应着,别让我们惦记。”

顾家的灯亮到后半夜,缝衣服的线轱辘转了又转,行李箱被塞满又重新整理。

刘父刘母没回家,住在顾从卿家的另一个屋里。

刘春晓躺在床上,听着隔壁父母低声说着不知道东西带的够不够之类的。

忽然觉得,这沉甸甸的行李里,装的哪里是衣服和钱,分明是全家人的牵挂,要跟着她漂洋过海,落到伦敦的公寓里去。

首都机场的停机坪上,银白色的飞机像只巨大的鸟,翅膀下映着九月的阳光。

26个年轻人背着统一的帆布包,排着队往里走,刘春晓夹在中间,手心里全是汗。

旁边的男生是学物理的,笑着拍她胳膊:“别紧张,听说飞伦敦要十几个小时,正好补觉。”

她点点头,喉咙却发紧——长这么大,她连火车都没坐过几次,更别说在天上飞了。

机舱门关上的瞬间,刘春晓的心猛地提了起来。

座位旁边的女生是北外的,正拿着英语书默念,见她攥着扶手的手指发白,轻声安慰:“起飞时有点晃,闭着眼就好了。”

她听话地闭上眼,却能清晰地感觉到机身开始滑动,轰鸣声越来越响,像有无数只蜜蜂在耳边飞。

飞机猛地一抬,刘春晓感觉五脏六腑都在往下坠,下意识死死抓住前面的椅靠背,指节捏得发白。

旁边的女生轻轻碰了碰她的手:“放轻松,深呼吸。”

她这才发现自己忘了喘气,胸口憋得发疼,赶紧大口吸气,眼泪却不争气地涌了上来——不是害怕,是忽然想家了。

平飞后,机舱里渐渐安静下来。

有人开始看书,有人小声聊天,刘春晓却怎么也定不下神。

她从包里摸出顾从卿写的信,字迹还是那么工整,她盯着看了半天,心里的慌劲儿才慢慢压下去。

十几个小时的飞行像场漫长的梦。

当广播里传来“即将抵达伦敦希思罗机场”时,刘春晓猛地坐直身子,扒着窗户往外看。

底下的城市像块拼布,街道纵横交错,远处的泰晤士河闪着光,跟顾从卿寄回来的明信片上一模一样。

飞机开始降落,机身颠簸得厉害,刘春晓反而不害怕了,心跳得又快又稳——快到了,终于要见到他了。

舱门打开的瞬间,冷风卷着陌生的气息涌进来,她裹紧了身上的大衣,跟着人群往外走,眼睛在出口处拼命地找。

然后,她就看见了那个熟悉的身影。

顾从卿穿着深色风衣,站在人群最前面,手里举着个写着“刘春晓”的牌子,见她望过来,眼睛一下子亮了,像藏着星星。

刘春晓忽然就不紧张了,也不忐忑了。

她提起行李箱,一步步朝他走去,脚步越来越快,最后几乎是跑了起来。

顾从卿也快步迎上来,接过她手里的箱子,声音里带着笑,还有点不易察觉的抖:“我在这。”

周围是嘈杂的人声和陌生的语言,可刘春晓只听见他的声音。

她抬头看着他,眼眶一热,却笑着说:“我把姥姥做的酱菜带来了一些,晚上你多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