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他轻声说,“是伦敦本身给了故事灵魂,也是你们的宣传让更多人看到了它。”
总编摆摆手,眼里带着欣赏,“谦虚是你们的美德,但才华藏不住。”
他从包里拿出一份新的合同,“这是加印的补充协议,版税按我们之前说的,提到12%——这是你应得的。
对了,下一本《四签名》写得怎么样了?
我可等不及了!”
顾从卿接过合同,“快了。”
他笑了笑,目光明亮,“新年之前,一定能给你初稿。”
顾从清指尖轻轻敲着桌面,目光落在窗外初融的雪地上,语气带着几分考量,“《四签名》的故事张力更足,但现在趁热打铁反而容易让读者审美疲劳。
不如让《血字的研究》再沉淀些时日,等街头巷尾都在讨论‘福尔摩斯下次会遇到什么案子’时,再让新故事登场。”
总编闻言眼睛一亮,伸手在桌上轻轻一拍:“就按你说的办,先让第一本书在书架上‘扎根’,等读者盼得脖子都长了,再把《四签名》抛出来,保管又是一场热潮。”
他端起茶杯抿了口,忽然想起什么,嘴角扬起得意的笑,“说起来,我们已经找了法语和德语的译者,巴黎和柏林的出版社都发来意向了——福尔摩斯可不能只在英国‘破案’。”
顾从卿颇有些意外,挑眉道,“这么迅速就传到了那边?”
欧洲还真是小啊。
他想起之前在旧书摊看到的各国侦探小说,大多只在本土流行,能跨语言传播的少之又少,“不同语言的语境差异不小,翻译时怕是要费不少功夫。”
“放心,找的都是精通双语的文学译者,”总编摆摆手,语气笃定,“我们特意叮嘱了,不仅要译文字,更要译出‘雾都的味道’——比如福尔摩斯说话时那股子倨傲又冷静的劲儿,德语得带点柏林腔的锐利,法语得藏着巴黎式的讥诮,这样读起来才地道。”
顾从卿笑了,端起茶杯与他隔空一碰,“果然是专业的,连这些细节都想到了。
我原本只想着让福尔摩斯在英国站稳脚,没想到您已经规划到了全欧洲。”
总编放下茶杯,眼里闪着商人的精明,却也藏着对作品的珍视:“好故事就该走得远些。
您想想,明年春天,巴黎的咖啡馆里,有人捧着法语版的《血字的研究》。
柏林的书店里,学生们为福尔摩斯的推理争得面红耳赤——这难道不是件了不起的事?”
他忽然压低声音,“说句私心话,我还盼着有朝一日,能看到中文版的福尔摩斯,让您的同胞也瞧瞧,这个英国侦探在异国有多受欢迎。”
这句话让顾从卿心里一动,指尖在杯沿轻轻摩挲。
“那一天应该不远。”
他望着总编,语气诚恳,“不过眼下,还是先让福尔摩斯在欧洲好好‘探案’吧。
我相信您的安排。”
总编离开时,得到了四签名的初稿承诺,脚步轻快得像是踩着弹簧。
顾从卿站在门口目送他远去,他转身回办公室,路过书架时,看到那本《血字的研究》样刊,忽然想,等将来有了中文版,一定要在扉页写上:“献给所有在不同语言里,依然相信真相与勇气的人。”
……
《福尔摩斯探案》在英国的热度持续攀升,如同一场热烈的旋风席卷了整个大英境内。
街头巷尾,无论是咖啡馆里的闲聊,还是报纸上的书评,都离不开那个头戴猎帽、手持放大镜的侦探形象。
远在国内,宋大使早已将顾从卿出书的消息详细汇报了上去。
这份来自异国的文化反响,很快在国内引起了热烈讨论。
外交部与外文局的同志们尤为关注。
外文局向来负责外国名着的翻译工作,如今有中国外交官在英国写出了如此畅销的作品,自然成了焦点。
为此,一场专门的会议应运而生,外交部的几位领导、高级官员与外文局的同志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这件事的意义。
会上,外文局局长拿起从英国寄来的样书,翻看着里面的内容,语气中满是赞许:“这本书写得确实好!
咱们这位顾从卿同志,不仅文化水平高,想象力更是丰富,逻辑思维也缜密得很。”
他抬眼看向在座的众人,加重了语气,“听说短短时间内,这本书在英国已经做到了家喻户晓,成了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
更有意思的是,不少读者都信了故事的真实性,特意跑去贝克街寻找那位侦探的住所,这反响实在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