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851章 肯顿公爵(1 / 2)

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看啊,咱们得把这本书引进国内,翻译成中文出版。

一来能让国内群众看看,咱们的同志在海外也能创作出这样受追捧的作品。

二来,这也是一种文化交流的新形式,让大家了解外国读者的喜好,说不定能给咱们的对外文化传播带来些新启发。”

会议室里的讨论顿时热烈起来,大家纷纷点头赞同,觉得这个提议既可行又有意义。

国内的领导们心中,其实有着更深切的期盼。

他们自然希望顾从卿笔下的作品,能深深烙印着中国文化的印记。

若是能借着书籍的传播,让世界窥见中华大地的千年传承,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与大国风采,那无疑是极具意义的文化交流与展示。

但他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跨文化传播中那些现实的阻碍。

首当其冲的便是“水土不服”的问题,不同的历史脉络、价值观念与生活习俗,如同无形的屏障,让带有浓厚本土色彩的内容很难快速被异国读者理解和接纳。

更重要的是,人们心中普遍存在的“慕强”心理,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文化的传播轨迹。

当一个国家足够强大时,其文化与理念往往能更轻易地获得他人的关注与学习,因为强大的实力本身就赋予了文化一种天然的吸引力。

可若在对方的认知里,你的力量尚未得到充分认可,他们难免会生出疑虑:“你们的文化,真的能比得上我们自己的吗?”

这种潜在的心态,无疑会给文化传播之路增添不少阻力。

顾从卿对此早有深思,他在呈给国内的报告中,清晰地阐述了自己的考量:现阶段选择以笔名出版,且以西方社会为故事背景,正是为了先打破文化上的隔阂。

就像入乡随俗一般,先用当地读者熟悉的语境讲述故事,让作品能顺畅地走进他们的视野,被更多人看见、接受,积累起足够的影响力。

而等到时机成熟,他会慢慢在故事中融入中国元素——或许是一句充满哲理的古训,或许是一个独具特色的传统习俗,又或许是一种温润谦和的处世态度,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西方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这种先适应、再渗透的策略,既尊重了文化传播的规律,也体现了一种长远的耐心。

毕竟,文化的交融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如同春日细雨滋养大地,唯有慢慢浸润,才能让不同的文化在彼此理解中绽放更丰富的光彩。

外交部会议室里,暖气打得很足,长条桌上摆着《血字的研究》的英文原版和几份翻译初稿,封面上的福尔摩斯侧影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清晰。

外文局局长推了推眼镜,手指在书页上轻轻点着,语气里满是赞叹。

“同志们可以看看这些读者来信的摘录,”他拿起一份文件,声音洪亮,“英国的老太太写信到出版社,说要给福尔摩斯寄围巾。

还有年轻人真去贝克街找221B,连当地警局都接到不少问路的电话——这哪是读小说,简直是把故事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坐在对面的外交部领导点点头,指尖在桌面上敲了敲,“顾从卿这步棋走得巧啊。

等他们知道作者是个华国人,肯定惊掉了他们的下巴,让他们感叹,华国人真厉害啊!。”

一位参与过中外文学交流的老干事补充道:“关键是这故事的质量硬。

我翻了几章,里面的推理逻辑严丝合缝,连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细节都抠得准,难怪能让英国读者信服。

这说明什么?

说明咱们的同志不仅懂外语,更懂人家的文化根脉。”

局长接过话头,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所以我提议,立刻组织顶尖翻译团队,把这本书译成中文。

一来,让国内读者也看看,咱们的年轻人能写出让外国人着迷的故事。

二来,这也是个很好的范例——告诉大家,文化走出去,不一定非得端着架子,用人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反而能走得更远。”

有人提出疑问:“侦探小说在国内还不算主流,引进之后会不会水土不服?”

“不会,”局长胸有成竹地笑了,“好故事不分题材。

你看这福尔摩斯,观察入微、追求真相,这不正合咱们讲究‘实事求是’的道理?

再说,书里写的是英国,但字里行间藏着的那份对人性的洞察,是相通的。

我敢保证,国内读者也会喜欢这个‘外国神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