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892章、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2 / 2)

铁腕之下,怨声载道,却也效率惊人。不过五日,首批三千余名被裁汰的兵员便领着微薄的遣散银,黯然地离开了他们曾经视为荣耀和镀金之地的禁军营盘。

空出的名额并未立刻补充,整个禁军营区仿佛被抽去了些许虚浮的肥膘,虽显清瘦,却多了几分壮实。

与此同时,教导团的教官们正式入驻各营,他们带来的不仅是新的操典和训练方法,更是一种迥异的气质。

他们与士兵同吃同住,要求极为严苛,却也亲自示范,赏罚分明。

一开始,抵触情绪极大,习惯了旧式操练的士兵们对新法无所适从,叫苦不迭,甚至有军官暗中使绊子,消极应对。

真正变化发生在一次寻常的对抗演练后,一名教导团教官因指出一名郎将指挥失误,被那郎将当众讥讽“魏人懂什么唐军战法”,那教官并未动怒,只提出以百人对百人,按新旧两种战法实地演练。

结果毫无悬念,采用新式队配合、灵活机动的教官队,将依旧抱着大军团冲锋思想的郎将队打得溃不成军。

那教官在得胜后,对着满脸不服的郎将和周围沉默的士兵只了一句:“战场之上,只有生死,没有唐魏之分。能让你和你的弟兄活下来的法子,就是好法子。”

这话随着晚风,悄悄吹进了许多士兵的心底。

东宫,澄心斋。

李治仔细阅读着每日从禁军营中送来的简报,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

张柬之坐在他对面,面前摊开着的是吏部考核官员的旧例条文。

“殿下,军制已动,吏治革新恐怕也需提上日程。如今朝中暮气沉沉,许多官员但求无过,不求有功,于国无益。”

武将一杯温茶放在李治手边,轻声道:“军革新政,触动的是武将勋贵的利益。若接下来整顿吏治,便是与整个文官体系为敌,阻力会更大。”

李治放下简报,叹了口气:“我何尝不知。只是母亲决心已下,且军队糜烂至此,吏治难道就能独善其身?昨日京兆尹上报,长安县一个八品主簿,竟能贪墨漕粮款项高达万两!其背后盘根错节,牵扯多少上官?想想便觉心惊。”

张柬之目光灼热,少年对功勋的渴望在此刻达到了极点:“破而后立。此时正是时机。可先从考核入手,增加实务策论,削减门第比重。同时鼓励检举,核实者赏,诬告者反坐。逐步清除蠹虫。”

“柬之此言只怕会被人攻讦为鼓励以下犯上,败坏官场风气。”武淡淡道。

“那就让他们攻讦。”李治眼中的是与他年龄不符的决断:“母亲在前方顶着军中压力,我若连文官这边的风波都畏惧,将来如何承继大统?柬之兄,你与师姐便先从东宫属官和长安地方官吏的考成入手,拟个章程出来。”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庭院中已绽新绿的草木:“这长安城,是到了该好好清扫一番的时候了。”

便在此时,内侍来报,称韦彤求见。

李治有些意外,自那夜风波后,韦彤一直在护卫营中养伤受训,未曾外出。

片刻后,韦彤走了进来。她换下了迷彩服,穿着一身干净的军常服,身姿笔挺,眉宇间少了些许往日的跳脱,多了几分沉静,她先是对李治行了军礼,又向张柬之和武点头致意。

“殿下,我今日是来辞行的。”

“辞行?你要去何处?”李治讶然道:“你才入营多久啊,父亲也没急着走呢。”

“教导团接到调令,三日后开拔,协助整训河西道边军。”韦彤解释道:“我已被编入先遣队。”

李治沉默了一下,河西道毗邻吐蕃、西域,局势复杂,边军更是盘根错节,此去风险与难度,远非在长安整训禁军可比。他看着韦彤,此刻的她,与数月前那个在与自己摘演武场上纵马驰骋、心思单纯的将门虎女已截然不同。

“边塞艰苦,局势复杂,你……”李治顿了顿,终是道:“多加心。”

韦彤咧嘴一笑,露出熟悉的雪白牙齿,那份飒爽依稀可见:“殿下放心,我现在可是正经的教导团武侦兵了。正好去会会吐蕃的那些家伙,看看他们的斤两。”

她看向武:“武姐姐,我不在长安,你自己也多保重。”又对张柬之道:“张兄,殿下就劳你多费心了。”

她这话出来就连武都觉得有些诧异,这语气神态分明就是把自己当了这东宫女主了……

不过最终她还是微微一笑,并没有跟这个傻白甜的妹妹计较,只是点了点头。

张柬之则拱手还礼:“韦妹妹一路顺风,回来的时候大概便是你要当太子妃的时候了。”

李治拧了他屁股一下,让他不要胡八道。

韦彤却只是笑道:“比起当太子妃,我更想当个将军,殿下我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