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148章 驻英大使 1(2 / 2)

“平身吧。这一路,辛苦了。”

“为国效力,为父皇分忧,不敢言辛苦。”朱常澍起身,垂手恭立。

“嗯,”朱翊钧微微颔首,“河南、山西、山东、北直隶,四省之地,走了近一年。奏报朕都看了,条理清晰,处置也算得当。”

“尤其是河南学田案,算是抓住了要害。进学馆的筹备,虽有波折,终究是推行下去了。说说吧,这一趟,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不必拘泥于奏章之言。”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复命,而是一次考校,一次对储君见识与心性的评估。

从这里也能看出,朱常澍的想法是没有错的。

皇帝,要的还是合格的储君。

朱常澍略一沉吟,整理了一下思绪,从容答道:“回父皇,儿臣此行,感触最深者有三。”

“其一,民间疾苦,远胜于书本所言。”

“儿臣亲眼所见,寻常农家,为一餐一饭,一衣一衫,便需竭尽全力。十岁孩童,本应在学堂求知,却因家中缺少劳力,父母便忍痛令其辍学。”

“若非父皇推行蒙学、进学馆,并辅以钱粮补贴、师长劝导,不知有多少有天赋的孩童,将终生埋没于田垄之间。”

“儿臣更深知,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活着’二字,重于一切道理。”

朱翊钧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示意他继续说。

“其二,吏治之弊,根深蒂固,非雷霆手段不足以震慑。”

“河南学田案,若非儿臣亲临,借父皇天威施压,赵彦等人恐仍存观望、捂盖之心。可见,许多积弊,并非

“唯有上持利剑,下有决心,方能撕开缺口,推动变革。然,水至清则无鱼,如何把握惩处与用人的尺度,儿臣仍在思索。”

“其三,希望在于新政,在于开启民智。”

“儿臣在四省进学馆,见到那些寒门学子眼中求知的光芒,听到他们讨论算学、格物时的热烈,便觉一切辛苦皆是值得。”

“他们是父皇所期‘京师大学堂’的基石。儿臣深信,假以时日,这批新人成长起来,必能为我朝带来焕然一新的气象……”

朱翊钧静静地听着,脸上依旧看不出太多表情,但熟悉他的人能看出,他紧绷的下颌线条柔和了些许。

“能看到民间疾苦,懂得生存之艰,明白吏治之复杂,更知文教之要……这一趟,你没白走。”

“至于为君之道,权衡之术,非一日可成,日后慢慢体会吧。”

他话锋一转,语气中难得地带上了一丝属于父亲的温和:“去吧,去坤宁宫给你母后请安。你离京这些时日,她无一日不牵挂,时多陪她说说话。”

“是,父皇……”

在信上,朱翊钧很关心自己家老六。

可当朱常澍出现在他面前时,可就没有那么多的父子温情了……

他也没有想着,跟自己儿子多说说话,因为他确实国事繁忙,驻英大使陈平,与皇家商号的张丁征,还等着召见。

让老六插个队,插到他们两个人前面,已经是父亲开的后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