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148章 驻英大使 1(1 / 2)

朱常澍在四省巡查这段时间,每五日,便要给自己的父皇亲笔书写奏疏。

而朱翊钧也经常给朱常澍回信。

小一年的光景,父子通信六十余封。

朱常澍给父皇的奏疏,都是在说进学堂事宜,说的是工作,而朱翊钧给朱常澍的回信,却大多数都是问及身体情况,学业情况,甚至,有一封书信,还问了感情生活……

“近闻河南多寒,汝素畏寒,今居外,夜卧需覆厚衾,晨起莫忘饮姜茶暖身。学田丈量之事虽急,亦需分昼夜,勿令宵衣旰食损了脾胃。奏书中只言学馆筹备,未提自身起居,朕心难安。”

“太原当地山路崎岖,汝微服查访时,需令侍卫紧随,勿踏险径。朕忆汝幼时习骑,曾因马惊险坠,今在外更需谨慎。至于进学馆课程,算学、格物可徐徐推进,不必求快,汝自身亦当抽时温读经史,勿因俗务废了学问。”

“齐鲁盛夏湿热,汝素易生暑疹,需常备薄荷丸,饮食少沾油腻。奏书中详列学子名册,却未提汝是否染疾,朕已令太医院配解暑汤药,着人送往济南府,汝七月是否到济南府。”

“离京半载,朕偶翻汝幼时所读禹贡,见册中批注,仍念汝读书之勤。今在外虽忙,亦需保重身体。”

“汝在外近十月,遍历四省,见民间女子无数。朕闻河南有贤女,娴淑知礼,山西有才女,善诗文书画。汝已及弱冠,太子妃之选虽需朕与皇后斟酌,然汝若有心仪之人,可密奏于朕。不必拘于门第,只需品性端方、温婉贤淑,能佐汝打理东宫便可。”

当朱常澍看到这封问及感情生活的书信后,好一顿蒙圈。

太子妃,理应是父皇跟母后挑选,这父皇怎么这般询问。

若不是朱常澍知道自己老爹从不饮酒,还以为,父皇是吃醉了酒,胡咧咧呢。

不过,在回奏疏时,对朱翊钧的询问,关切,已读不回,还是在汇报自己的工作。

实际上,朱常澍知道父皇,所有的书信都是在关心自己。

朱常澍心里暖烘烘的,但还是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储君的角色。

因为朱常澍清楚。

一个好儿子,远远没有一个好储君对父皇重要。

而这些书信都被朱常澍收了起来,在他登基之后,将其编写成册,其中又加了老爹经常对自己说的话,编成了万历家书……

这本家书,对于数百年后学者,研究朱翊钧,朱常澍两代君王,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也能让普通人清楚,原来,皇家也有父子温情。

万历二十四年,十月末,北京。

寒风已然料峭,卷起宫道上的落叶,打着旋儿,给庄严肃穆的紫禁城平添了几分萧瑟。

朱常澍在京郊别苑稍事梳洗,换上了一身储君常服,虽难掩近一年风尘奔波留下的些许黝黑与沉稳气质,但眉宇间的青涩已褪去大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经过实务锤炼后的坚毅与从容。

很快,乾清宫的召见便来了。

再踏入这座帝国权力中枢的殿堂,朱常澍心境与离京时已大不相同。

他稳步走入,目光掠过熟悉的金砖地面、蟠龙柱、以及那高踞于须弥座之上的御案,还有御案后那道虽穿着常服却依旧威仪天成的身影。

他的父皇,大明的皇帝……

朱翊钧。

“儿臣朱常澍,叩见父皇。父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他依足礼数,撩袍跪倒,声音清朗而稳定。

朱翊钧放下手中的朱笔,目光落在儿子身上,细细打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