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651章 第1期4(1 / 2)

所有人翘首以待。

鉴于时间不够,主持人没有卖关子。

字数繁多的比试规则,一条条出现在希文身后的荧幕上。

众人先是被这些条条款款之多震惊到。

上面字数之多,堪称密密麻麻。

对于没有耐心的人而言,却根本不想多看哪怕一眼。

镜头扫过那片荧幕,转而将嘉宾们目瞪口呆的表情,从头到尾记录了下来。

[满屏西洲通用语,看得我头晕眼花]

[用其他洲通用语翻译过来,应该就没这么多字了]

[哈哈哈选手们震惊茫然的样子,可爱到我了]

[他们又不是演员,没这么好的演技,所以节目组是真的狠,居然真没提前说明规则]

[集体震惊脸,可以做成表情包了]

[快仔细说一下比试规则,让我对比一下跟以前有没有变化]

……

写着比试规则的上方,实时弹幕一条条飘过,其中夹杂着许多感叹号,以及表达惊讶的颜文字。

观众们后知后觉自己发的弹幕居然能‘上电视’,后面全都成了各种打招呼的内容。

这样互动的效果极佳,实时收视率都能被带动起来。

希文随口调侃了一下,旋即开始简单讲述本季节目的比试规则。

随着他逐条讲述,相应的各种语言的翻译,也出现在屏幕中。

《西洲之声》的比赛流程和规则,说起来并不复杂。

荧幕上的字看上去密密麻麻,实际上有一半都是注解,以及各种‘突发’情况的应对策略。

比如如果在pk中,嘉宾们的票数和相应评分都一样,是该来一场加时赛,还是用其他数据指标作为评判标准。

再比如歌手因‘不可抗力’需要退出或缺席比赛,又是否要临时修改赛制。

除了这些说明,其他才是比试规则。

《西洲之声》改制后,节目每一期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将会有一位踢馆歌手,和七位嘉宾同台竞演,七位嘉宾在节目中相当于‘擂主’。

八名选手经过一轮竞演后,按照大众评审团投票、专业评审团的平均分,进行相应排序。

排在第八位的歌手,无法登上擂台,被淘汰后自动进入第二部分的比试中。

希文介绍完第一部分的比赛流程,就有不少人觉得熟悉。

[怎么听着这个规则有点耳熟?]

[确实改了很多,七个嘉宾以往都是导师,互相之间的竞争没这么大]

[这规则是不是很像子规老师策划的《我是歌手》?]

[那不是陆晚棠策划的吗?]

[居然还有人不知道陆晚棠就是子规老师?]

[那这算不算抄袭?]

……

就在弹幕出现‘抄袭’这个词的时候,希文正好将这部分的比试规则解释完毕,继而笑道:

“其实这部分的比试规则已经不是原创,节目组借鉴了南洲番茄台《我是歌手》的部分规则。”

这样坦然的反应,不用想也知道,《西洲之声》早就做好了万全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