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167(2 / 2)

两人许久没有见面,聊起来没完没了,符彦卿给了杨琏不少建议,杨琏仔细听着,不知不觉,已经是申时,两个多时辰过去了。在数百民夫和士兵的努力下,汉国民夫已经全面接手推车,并且趁着这段时间,吃过了午饭。

杨琏站起身来,与符彦卿道别。进入了汉国境内,他只能短暂停留,不然对两国邦交不利。符彦卿本来想邀请杨琏去徐州一行,但考虑到楚州的事情也很多,也就放弃了。

杨琏叮嘱了一番,让符彦卿小心一些,这才率兵返回。回去的路上,倒是轻松了许多。当夜,杨琏等人在离边镇三十多里的地方驻扎了下来,大多数的士兵都去休息,只有少部分的士兵巡逻着,以防有突然事件。

杨琏的大帐里,灯火通明,这一路行来,杨琏让士兵将四周地理绘制了出来,并且杨琏按照后世的记忆,在上面标明了山丘的高度,河流的宽度、水深等等数据。其实这样还不够直观,杨琏考虑着,什么时候做一个模拟的沙盘出来。

陈铁眨眼,道:“杨节度,楚州往北,果然是地形越来越复杂。”

杨琏叹息了一声,道:“芒砀山纵横在亳州、宿州、徐州、楚州之间,地势绵延千里,想要剿匪,的确不是易事,要说动符节度也不是容易的事情。这一次,就看鱼儿能不能上钩了。”

陈铁咧开嘴笑了笑,道:“那些土匪强人,多半是无脑之人,这一次肯定会上当。”

杨琏道:“如此最好。明日开始南行,传令下去,加快速度,先让民夫回城,你我先去附近村子看看情况,我总是担心,这楚州的生产,不能及时。”

陈铁应了一声,两人又聊了片刻,吹灯睡觉。

次日一早,杨琏早早起来,用过了早餐,带着十几名骑兵四处巡视,余下的士兵与民夫,先行赶回楚州。

杨琏沿着运河巡视,年前年尾他曾经通过运河往返在大唐与汉国之间,那时候运河畅通,可以走水路。可是随着这场大水,运河堵塞,不少地方的河面只有数寸,船只根本无法行走。这也是杨琏为何弃船的原因。

“这条运河,当年白骨累累,可是毫无疑问,在这条运河两岸,诞生了无数的城市。”杨琏淡淡的说道。

陈铁在后,静静的听着,他的文化不如林仁肇,历史了解也不多,因此便不说话。

杨琏走到运河边上,看着浑浊的河水,慢慢蹲了下来,道:“如今已经是秋日,当务之急,是先要解决耕地的问题,其次,才是运河的问题。”耕地的问题说简单也简单,从刘彦贞手上收回来大量的土地,这一两个月正在紧张地统计,划分。

在徐州驻扎的百姓太多,并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安置下来的,杨琏以楚州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如今楚州城方圆三十里的土地划分了,但三十里外的区域,土地问题还没有划分。这其中一个问题,也牵扯到百姓,很多百姓不愿离楚州城太远,毕竟这是在战乱年代,离城池越远,也就意味着越不安全。

陈铁听杨琏与卢多逊讨论过很多次,知道杨琏说的问题,便道:“杨节度,疏通运河也要以工代赈”

“这是肯定的。”杨琏点头,杨琏不想饿死百姓是真,但也不希望百姓什么事情都不做,就在家中拿着粮食。以工代赈是最好的办法,百姓有了粮食吃,杨琏又能达到目的,何乐而不为。

在运河边上停留了片刻,杨琏再度前行,走了一千多步,前方露出一个堡垒,堡垒四周布满了残垣断壁,破烂的木头,破碎的瓦罐散布在草丛中,一副落败景象。

很显然,这曾经是大唐的烽火台,是预警敌人入侵的第一线。可是随着大水,这座堡垒受到袭击,留守的士兵不知去向,或许是逃了,或许是死了。只留下这座残破的堡垒,证明这里曾经有过人。

杨琏仔细打量了一番,再度前行,走了三里,又见一座堡垒,同样的残破,同样的凄凉,几只乌鸦凄厉的叫着,让人抓心。这样的堡垒在官道两边不多,所以杨琏不能体验其中的感觉。这时看了,心中觉得有些凄凉。

堡垒一定要重建,汉国李守贞等人已经造反,虽说早晚会被平定,但杨琏担心的是,在自己彻底掌握大权之前,郭威会建立后周。未雨绸缪,杨琏不能等待郭威建立了后周,再修建防御工事。

想到此,杨琏微微叹息一声,在开封的时候,没有彻底扳倒郭威,真的是失策。不过考虑到自己只是大唐使臣的关系,如今郭威不被汉帝刘承祐宠信,也算大功一件了。

杨琏带着人,继续前行,走了十几里,又看了七八个堡垒,对刘彦贞的治理也有了一定了解。不管怎样,刘彦贞在军事方面,也算有所建树,边境上的堡垒、烽火台一个不少,起到了预警的作用。

只是如今,这些东西,都需要杨琏花费力气重新建立,这起码要花费杨琏一到两年的时间,而且,还要浪费不少的财力物力。对杨琏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第十七章异变

沿着运河,杨琏一行缓缓南下,回去的路上轻松了许多,一边走一边看,两日的时间,杨琏获得了很多的信息,楚州乃至于海州的重建,迫在眉睫。杨琏并不缺人力,南下数以万计的百姓,其中不乏壮汉,是重建的主力,杨琏缺乏的是财力,此外便是大批的粮食。

费砚虽然说提供粮食,但命脉掌握在别人手上,杨琏岂会甘心而且前几日的事情证明了,费砚并不可靠,他们是有目的而来,当杨琏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费砚就会投奔他人,这个他人,包含杨琏的政敌。

即使知道有这个弊端,杨琏此时也不得不依靠费家人来解决粮食危机。当然这是暂时的,杨琏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海楚两州的生产,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决不能放弃。

第三日,离楚州已经近了,只有百余里的距离,随着离楚州越来越近,村庄也越来越密集,人口增多,附近的田地也都逐渐被开发,不少田地种上了蔬菜。这时,离种植冬小麦还有一段时间。

杨琏考虑了片刻,带着人走进了村子,村子里,十分忙碌。这是一个新建的村庄,不少身强力壮的汉子正在搬运这木头,建造屋子,楚州的冬天还是非常冷的,若不把屋子造好,这个冬天很难熬。

杨琏目光所及,村民们大多很瘦,官府虽然提供粮食,但杨琏也是尽力了,百姓吃不饱饿不死,目前就是这样的状态。

看见几个陌生人进来,村民有些警惕,陈铁下了马,走上前,朝着一个老汉施礼,道:“老人家,我等从远处而来,饿了,想要讨一些水喝。”

老汉眯起眼睛打量着陈铁,这是一个壮汉,浓眉大眼,看起来颇有几分武力,再看了看杨琏,见杨琏脸上虽然有一道刀疤,但整个人身上,自有一股上位者的气质。

“这边请”老汉说着,引陈铁等人朝着家中走去。

老汉家不远,只走了五十多步的模样,便到了一处,这是一间刚建好不久的屋子,一进一出的院落,并不大,屋子里还摆着一些木料以及尚未清除的泥土和一些杂物。

“呵呵,贵客远来,本该拿出最好的东西,可是我等都是灾民,还望贵客见谅。”老汉说着话,倒是很有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