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78(1 / 2)

d,有五千兵力,我的目标是先汇合阁部,攻占宁波,震荡江南。而随后,从广东还会陆续前来第六师、第七师、第八师,共三万多人马,我们的兵力将压过这边的清军。至于后勤方面更不需担心,早在我出师广西之前,其实在广州府就已然准备了大量物资和武器弹药,实际就是为了发动这次的战争。江南一役,实则关系整个光复战争的成败,所以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早做打算。”

张煌言虽然心中担忧,但他究竟还是果敢坚毅之辈,左思右想,他也是支持道:“殿下果真乃是行人之不能行,有大智慧和大勇气江南一地,迥异于其他地方,对于我大明的眷恋是极重的。只要殿下在江南打出旗号,想必各地义军望风景从。而且哪怕军粮不济,江南士绅也必出钱出粮,迎殿下王师入主。”

这话白明修倒是真的相信,江南士绅在这几年的日子十分不好过,原因在于清廷为了打击江南地主阶层和知识分子,下了极大的功夫,甚至还搞出了“江南三大案”,分别为奏销案、迁海案和哭庙案。清廷不仅在催科上勒紧了江南士绅的脖子,而且还在禁止结社、大兴文字狱等方面强力镇压江南士绅。最终甚至导致了江南士绅不再从政,大批转为从商甚至从艺,有清一代江南人开始不再关注社会现实,而慢慢缺乏社会责任感。

仅在三大案刚刚爆发的如今,江南士绅对于前朝的追思和怀念,几乎是进入了一个巅峰的状态。当然他们的追思和怀念,在白明修看来是极为丑恶的。他们怀念的是自己曾经在大明是不纳粮、能肆意攻讦政权、地位超然而放肆的特权地位,而这一切在清朝他们全部都失去了。

不是没有如张煌言一样的大明遗族是因为气节和忠义怀念前朝,但对江南士绅而言,他们真正考虑的还是现实好处。

白明修此时心中暗道:“江南士绅欢迎我那倒好,只是他们想不到,等我入了江南之后,玩的手段只会比清廷更加酷烈,当然我不会把江南知识分子的脊梁打断,该交的税一分不能少,想要再搞一个东林党,我倒是不介意都给你们送去爪哇种橡胶去。”

白明修对张煌言道:“江南人心,我志在必得。如今大军正在有序登陆,清军仍未察觉我们已经在此上岸,所以稍作休息后,我会立即率军攻打宁波府,张阁部,我另有任务交给你,请你联络江南各地人士,宣传我大明王师回归,争取贤才为我大明所用。同时,我要清算投清的汉奸,以及在江南作恶的地主。”

张煌言欣然领命,白明修认为以张煌言在江南的地位,他对于士人阶层的号召力是巨大的,而真正对于下层民众、工商业者和手工业者,他就要采取基层路线了。

“还是得赶紧占据江南啊,系统可是许诺给我十万基层干部呢,只要撒下去,整个江南就稳了,江南一稳,再加上广东,天下钱粮在我手者逾半,鞑子不足为虑。”

他望着一艘艘小船从大船上放下来,士兵们开始依次登上陆地,象山港此时并没有多少码头设施,所以不得不先从大船上放下小船来进行登陆。白明修初战想要速攻宁波,等稳定局势之后,他考虑在宁波建构深水码头,使他那边运力两三千吨的大型帆船能够顺利靠泊。

171明军之魂

满清的迁海令主要目的是为了断绝沿海居民与海上力量强大的郑成功的往来,使其不能获得有效的粮食补给,从而造成困难。本质上清廷不信任自己的民众,认为他们一定会支援明郑,所以宁可以暴力手段迁界。迁海政策确实给郑家带来了极大的打击,也算是有些成效,但是代价却是大量百姓流离失所,甚至付出生命。

只不过,相同的这个迁海令在白明修这边就是笑话了。白明修自己也不缺粮,可笑的莫过于在沿海地区三十里内根本没有人烟,让清军把守漫长的海岸线更是不可能,这就导致了白明修带着舰队想来就来,甚至率军登陆根本连阻拦都没有。

明军没有码头,只有靠小舢板一点点进行登陆,整个过程里任何对明军的阻碍都没有。

倒是张煌言也是颇为有心,他令自己手下的义军行动起来,把守象山港周围各大要道,如果有清军的异动便立即汇报,算是一道保险。

独立旅101团的团长聂冠勇向白明修汇报道:“殿下,我部士兵的状态还算不错,现在已经全部登陆整备完毕,我们可以立即急行军攻占宁波。”

之前白明修是带着104团参加西南战争的,101、102和103的老独立旅班底反而是被放在广东各地主要做维持地方和营建基层组织的工作。这让聂冠勇好生遗憾,他自认101团实力上比104团不差,可是104团却抢了大风头,甚至104团的原团长张雄因为累积军功,被白明修提拔,已经简任正在筹组的大明复陆军第10师的师长了。

仍旧追随白明修出征的锦衣卫副指挥使马走日从旁道:“宁波府这边,浙江提督田雄大军驻在舟山,宁波一地仅有数百守城的人马,而且我们锦衣卫在这几个月的活动中,已经买通了一个宁波千总。此时传信于此人,令其趁夜开城,我大军就可以不费一枪一弹地进城,接管宁波府。”

张煌言从旁听着十分惊异,这位面容姣好的女子一身锦衣卫的飞鱼服,当真英姿飒爽,没想到已经在宁波做了部署。张煌言本就是宁波鄞县人,在宁波一带活动很多年,却也没有打通敌人内部的关节。

白明修点点头,道:“那么你便去联系此事吧。”

马走日抱拳离去,开始去安排本地的暗线启动早已布置好的这一招棋子。白明修则带着张煌言,在象山港以北的登陆区域,开始设置明军大营。

张煌言观大明复的军容军貌,连连赞叹,称道:“这才是大明王师之相,士卒严谨武毅,行止皆有法度,有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之神姿,殿下得此强军,何愁我大明不复”

白明修也乐得跟这位儒将掰扯一点后世治军的成果,毕竟张煌言此时年纪才四十三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跟晋王李定国、瀛王郑成功类似,他都是非常能派得上用场的人物,白明修也愿意多给他灌输一点“大明新气象”。

“大明复之所以同旧的明军不同,关键还在于精神内核呢。诚然,我给复装备了最新的枪炮,调整了编列之法,但根本上还是让士兵们知道为何而战,他们的行动有什么高尚之处他们都是为恢复我汉家江山,解救万千黎民而征战,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就是他们此生最大的贡献,将被铭记于青史。不仅如此,我的大明复之中从连队起就设政工单位,部队的政治和思想工作是我们决不放松的事情。关心士兵的福祉,倡导军中在有法度有纪律的同时,士兵平等、团结友爱,令士兵们一同作战之时,能互相守望,绝不放弃友军同志,自然可爆发出极大的战力。最后呢,待遇上我可是给大明复二等兵都开出六两银子的月薪,在军营中他们有荤素搭配的伙食,还有各种副食品和其他补给,养军和保持士气,我是极舍得花钱的,哪怕维持这样一支千人部队,花费可能是旧时一支数千人甚至万人的部队,但只要他们能面对十倍之敌人,战而胜之,我这钱就没有白花,花得很值”

张煌言听着白明修的话,心中激荡,对于这位年轻的太子倒是更加敬佩了一些。

他能够看出,这样一支军队中糅合了许许多多天才的思想和心血。有明一代,虽然达不到宋朝那种令人觉得痛心的重文轻武的状态,但是人们鄙夷武夫,并且不重视军队体系和思想理论的构建,也使得军队发展吃了很多亏。哪怕是明中期后出了一位堪称是那个时代最出色的军事天才的戚继光,写出了纪效新书等兵坛神作,但是终究这些东西都没有广泛地推广到明军中,而且明军的到了后来也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