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36(2 / 2)

林洛抬头看去,奖品区悬挂着一根三寸长的金簪,造型颇为别致,是神鸟凤凰展翅的模样,末端还有一颗小小的猫眼石。

“簪子怎么了”林洛还是不明白。

李师师双手搂着林洛的腰,哀声道:“当年,我就是死在这根金簪之下。”

林洛恍然,暗道世间竟有如此巧合之事,随即摸了摸李师师的头,柔声道:“既如此,更不要走了,它如此对你,我怎么会放过它待我把它赢回来,交给你出气。”

李师师抬头,破涕为笑:“相公又来哄我,你哪里会这些”

“试试呗。”

说着林洛挤到人群里,大声对摊主说:“老板,我想要这根金簪,该猜哪条灯谜”

摊主是个六十多岁老头,闻言笑眯眯的说:“公子,不好意思,灯谜和奖品都不能挑,猜对后全凭运气还有,这根金簪已经被幼安先生赢走了。”

赢走了林洛顺着老板的目光看去,摊位最前排站着一个青年。

青年大概十八九岁,身材挺拔,穿着一件青色长衫,眼神中流露出一股与他年纪截然不符的孤傲,唇红齿白,一言不语,目光似箭且冰冷如霜。

“这位兄台,请问这根金簪能否割爱”林洛好不容易挤到青年面前,礼貌道。

名叫幼安先生的青年瞟了林洛一眼,清冷道:“为何要割爱为了这根簪子,我猜了十多道灯谜。”

“我与夫人刚成婚,她甚是喜欢这根簪子,有条件你可以提,只要不是太过分,我都可以答应。”林洛诚心诚意道。

“送给夫人吗看你文质彬彬,应该也是读书人,提银钱未免太俗,你若真想要,也不是不行”

幼安先生看了李师师一眼,又说:“这样吧,你即兴做一首诗词,若是能让我拜服,送给你又何妨”

哎哟

敢情这是让我文抄公来着

林洛心情顿时松快起来,说实话,猜灯谜他还真没啥把握,但诗词的话

唐在宋之前,这是没得抄了,可宋后的好文章也不少啊。

“如此恭敬不如从命,在下虽不才,对诗词还是颇有研究,应该能让先生信服。”林洛面色平静,语气却有一丝风骚。

谁知道幼安先生还没说话,他身旁赏灯的众人忽然就炸了:

“我没听错吧竟然有人声称能做出让幼安先生信服的诗词”

“我看这家伙脑子被门挤了,他不认识稼轩居士吗就连皇上也对他赞不绝口啊。”

“来来来,伙计们,开盘了啊,要是这家伙写出来的东西能让幼安先生信服,我一赔十,你下多少,我赔多少”

“走开,死胖子骗钱呐大伙儿别听他的,我一赔五十,现银在此,看清楚,买定离手了啊。”

林洛的脸瞬间就黑了。

他的历史知识很丰富,结合幼安和稼轩两个关键词,他迅速想到一个人。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

第七十三章一夜鱼龙舞

辛弃疾,生于公元1140年,他写的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稳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

做首词让辛弃疾信服

林洛一脸懵逼。

俗话说得好,唐诗宋词,如果想让辛弃疾认可,那一定是要做词才行。

没错,宋朝往后,确实还有很多好词,但想入辛弃疾的眼,还是很有难度。

原因除了辛弃疾本身水准太高以外,再就是时代不同,流行的风向标也不一样。

林洛想起曾经在起点看过一本网文,主角重生七十年代,靠写小说发家致富,写了一本斗破,火遍全国。

嗯,这主角重生的一定是平行世界,否则就是身边的人全穿越。

思想真特么超前。

可我这不是啊。

我这里是根正苗红的南宋,不说配角,就连吃瓜群众也能鉴别诗词的优劣。

这可怎么办

要是随便抄一首明代或者清朝的词,由于时代的差异,他们会不会觉得我这是文盲写出来的作品

“兄台,想好了吗”辛弃疾开口道。

“幼安先生,别浪费时间了,做词乃是风雅之事,可不是每个人都能行的。”人群里,不知道谁喊了一句。

“行不行也得做一首啊,我这赌注都收了虽然只有两文钱。”刚才开出一赔五十盘口的人接口道。

“还没有,请先生再等等。”林洛自然不会理会无聊人的讥讽,他看着辛弃疾,感慨万千活的辛弃疾啊。

好年轻。

度娘那些配图都是老头子模样的。

等会

年轻

对啊

辛弃疾这么年轻,那他中年甚至晚年的作品不就还没写出来

林洛想起了辛弃疾的巅峰之作

青玉案元夕。

这首词写于南宋淳熙元年,也就是公元1174年。

34岁的辛弃疾写的

没错,就是这首。

而且这首词还非常应景,词本身就是从渲染绚丽多彩的灯会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

整首词采用对比手法,上片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灯会盛况。

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别人的词他有可能不服,那自己写的呢

必须服

“兄台,夜已深,再等可就要误了我回家看书的时间了。”辛弃疾看着林洛,再次催促道。

林洛正准备说话,又一位赏灯群众插嘴道:“幼安先生,以你的才学,还需要看书吗”

辛弃疾笑道:“学无止境,何况我看的是兵法,乃岳元帅所著武穆遗书。”

“先生准备弃笔从戎”

“弃笔倒没有,从戎却是真的,不过父母在,不远行,再等两三年吧。”

说着辛弃疾又问林洛:“兄台”

“我做不出来,先生大才,末学后进,自愧不如。”林洛微微躬身,无地自容。

他想起了辛弃疾更多的事迹。

这位爱国词人一生以恢复河山为志,以建功立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

他二十一岁参军,由于一生主张抗金,所以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