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是宁远跟孟辉的探讨,除此之外,宁远、孟辉,还跟袁荃坐在一起探讨。
思凡,说起来是一出话剧,实际上最主要就是小和尚和小尼姑俩人。
这跟思凡的昆曲也差不多,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人,所以戏曲界才说女怕思凡,就是因为全剧一人到底。
表演的时候,昆曲演员身段繁重,姿态多变。前半剧以唱腔细腻及思想转变的过程为主,后半剧则着重在身段功夫,涵盖了闺门旦及贴旦的领域,一般以贴旦应工,必须要有闺门旦的含蓄。
因为难度非常大,所以内行才怕,能演的,都是牛人。
话剧也差不多,因为是两出剧融合,所以就宁远他们俩,大段大段的台词,别说那些影视剧演员,就算很多话剧演员都得发憷。
更何况,为了表现出这种荒诞的气氛,演员的动作幅度也比较大、夸张,就像《林冲夜奔》,唱念做打都是一人完成。
当然,话剧的设计,在旁边还有五个演员,不过他们大部分时候,只是充当解说,或者说作为表演的补充,以“表演人”的身份出现,承担故事的叙述和评议。
这方面,倒有些像旁白。
所以,这出话剧基本就是宁远和袁荃两人的事情。
说是探讨,实际上就是剖析这出话剧,就像庖丁解牛一样,只有一个个细节都清楚明白,才能真正驾驭。
“尼姑与和尚的故事,正体现了人最本质的欲望,哪怕是终日伴着青灯古佛的僧人,也存着贪恋红尘的念想,而这一切被压抑被束缚的欲望的火苗,在和尚与尼姑邂逅间被彻底点,背下来,没用一天的时间。
“这就厉害了。”
面对宁远的夸赞,袁荃不好意思的笑了。
原本宁远还有一丝担心,毕竟袁荃的性格,适合理智的、温婉的大家闺秀,端庄大方,而小尼姑,不谙世事又活泼雀跃,宁远担心她驾驭不住。
不过真正彩排起来,宁远才发现自己的担心多余了。
再怎么样,她也才刚从学校毕业,年龄摆在那里,再加上她有天赋,很会入戏,不仅彩排,工作之余也拿捏着这份感觉,慢慢的就上身了。
或许,她是体验派?
宁远问她的时候,她笑了笑:“还是看角色吧,如果我有经历,那更多就是方法和表现,如果没有经历,那就只能体验了。”
宁远恍然。
日复一日的彩排后,宁远白天上课,晚上排练,一天也没耽误,很快就迎来首演的日子,地点就在华夏话剧院的小剧场。
与此同时,宁远也接到金雉奖的邀请,请他担任今年最佳新演员奖的颁奖嘉宾。
影帝重回十八岁
影帝重回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