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355(2 / 2)

这本小说又有何魔戒相似的功能:

李阔用他的故事创造了一个他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微观世界,也是一个逼真而细腻的新世界。

这是一篇不朽巨著,而更加恐怖的地方在于,这居然是一个中国人写的并无其他含义,而纯粹只是说,一个中国人,写了几万里之外的拉丁美洲的故事。

当然,这也是一本适用于全人类的百年孤独”

之前的百年孤独,包括再往前的魔戒之类的,也都没有得到过巴黎评论的如此盛赞,很多东西都还只是停留在民间。

事实上,能够在巴黎评论上得到这样几乎不加缺点的评论的小说,在美国,这本报刊创刊的近一百年来,也就只有那么不到十本

可想而知,百年孤独的意义

更何况,很多时候大家都明白,中国人在美国的作品肯定是要经受过更多的考验才行,比一般的美国作者乃至于其他国家的作者更艰难,但是李阔居然还是这样过五关斩六将,可想而知百年孤独现在的意义。

百年孤独就这样在美国彻底红成了海洋。

哪怕这本书毕竟还是有点小众,并不是每一个美国人都喜欢这本书,但是这本书的销量和影响力都在直线上升中。

世界上的人,自然都知道了美国这边发生的事情,中国反应最是激烈,然后,其他也有很多国家的人还是在被李阔激烈着,李阔的这个在美国的经历的传奇性也影响着他们所有人。

拉丁美洲这边的反响也特别强烈,好几个国家都给李阔发出了邀请,邀请他们到自己的国家看看,奉为座上宾。

李阔大部分婉拒了

百年孤独在销售一个月后,美国的销量还是突破了50万册,这样的小说能到这个销量,已经很了不起了,更何况这显然会是一本之后细水长流,永远都有人买的小说。

通过这些销量等,李阔也挣到了两百万美金,此外这本书的版权也被销售到了太多国家和地区,目前已经到手了三百万美金。

这么多钱,也是世界名著的价值

而在这个时候,哥伦比亚也被很多人开始踩在脚下,很多人都恨不能往他们身上吐一口唾沫来体现自己的优越。毕竟之前哥伦比亚干了那件没有眼光的事情,现在就开始了各种被反击。

不过这也是他们应得的

与之相对的,就是纽约大学被各种吹捧的有眼光,有格调也有更多人期待着李阔接下来在纽约大学的报告演讲。

第687章哲学演讲

李阔在纽约大学会有怎样的表现

这成了很多人关注的对象。

这一次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大学之间的龃龉,让很多人大呼过瘾,毕竟是这种世界性的大学,一举一动备受瞩目,更何况还是这样相互对抗的好戏。

而李阔在纽约大学的演讲差不多就要开始了

这个演讲,的确是备受瞩目。

李阔会说一些什么

经过了百年孤独之后,不得不说,现在大伙儿都已经对李阔这个人完全认同了,也觉得李阔足够胜任在各大学的演讲,现在各种访谈,各种报告请求,还有很多节目里对李阔的邀请都在持续不断地来临。

这样一来,大家也期待着李阔的报告可以弄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在这个时候,很多记者们也开始了堵李阔,然后不断找他做采访的过程。

他们的这种热情在不断持续中。

说实话,一个中国人,中国的名人能够在美国这边受到如此追捧,对于大部分人来讲都是很新奇的。

但是这一切其实也理所当然

因为李阔写出的百年孤独现在已经被很多美国人给拉到了名著的范畴上,大家对这本书都是有着最大的尊重,对于这本书的作者李阔,那肯定也是逼格不断提升,只是去一个大学演讲报告肯定没有问题,甚至很多人觉得他还应该去一些更高的平台上。

这时候的李阔也是实在推辞不下,只能接受了一个记者的采访。

这个记者很快就问到了一个核心问题:“这次你在纽约大学打算做一个什么样的演讲呢”

李阔琢磨了一下,然后给出了一个让记者也觉得大跌眼镜的回答:“其实这次我打算做一个和哲学有关的演讲。”

李阔的这句话,让记者几乎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和哲学有关的演讲这是李阔在扯淡呢还是在扯淡呢还是在扯淡

毕竟之前虽然李阔也很有名气,在北美这边呼声很高,尤其是一部百年孤独让整个世界都被他征服了,可问题是,他这些可都是在上的造诣和成就,什么时候听说过他还能聊哲学的东西

于是,这个记者一时间也没有按捺住,忍不住出言讽刺:“不得不说,李先生,只是说,人生应该如何的并非哲学,哲学在西方世界是很严谨严肃的一个学科。”

李阔肯定能听得出来他话语里面的讥讽。

当然了,事实的确如此,很多人可能觉得说几句人生悲凉,说一点人生应该向前看之类的就是哲学,但实际上,哲学还真没那么简单。真正从西方体系上发扬起来的哲学,充满了思辨性,哪怕他们讨论的是世界起源之类的听起来很不靠谱的东西,但实际上,这也是需要摆事实讲道理一点点构想最后才能形成一种理论。

此时此刻,大家都在期待李阔的演讲,但是记者却从李阔这儿得到了那样的消息。

所以他虽然嘴上想要讽刺,但实际上,他心底里兴奋得不行,因为他感觉自己捡到了宝贝,这次绝对是搞出一个大新闻了。

不管这个新闻到底是什么样的效果,但有一点可以保证,那就是新闻绝对有轰动性。

面对记者语气里的讥讽,李阔说:“到时候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