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阔有点谦虚了,这两句从什么方面来讲都是诗的格律,只是想看看这首诗完整版是什么样的。”
有时候事情就是那样,例如刘东三,想了一堆话费力不讨好,反而是李阔随便一句,就让大家讨论许久,感觉心中激动,热血沸腾。
李阔最开始只是想要用这诗词试试水,从那个世界他没有带来深入标点符号的记忆,但从小就背到滚瓜烂熟的诗篇总能记得一些,可以拿出来用。
他的目的,自然就是求名
中国社会,乃至于整个世界名气都特重要,哪怕没三国时代那么有名走遍天下,也依然会从中得益。
至少他也能通过这些名来增加积分,寻求抽奖机会。
前世看历史文,李阔对抄诗的桥段简直乐此不疲。
哪怕无数的作者解释过:如果在古代抄诗,很容易被人识破,毕竟格律、押韵之类的不一样,而且一个人肚子里有多少油水,总会被人看穿,哪有那么多应景诗让你抄的
可问题都懂,但一看到历史文抄诗就暗爽然后暴爽。
现在轮到自己了
现代这种时间节点,抄诗对人名气的帮助与古代没法相比,但风险也急剧降低:你想抄就抄,不想抄就不抄,没人逼着你,对押韵、格律的要求,绝对没有古代那么严格。
这年头有几个人知道啥叫平水韵十八韵的
看来,自己还是要坚持金句诗篇这种想法不动摇。
今天的访谈大概开始宣告结束,李阔不再对这件事情发表解释,因为过犹不及,现在还能留下个“深藏功与名”的装逼背影。
李阔下线了,可有关他的讨论还在继续。
“经过这次访谈,我是彻底地开始欣赏李阔这位作者:他书的想法、成绩有目共睹,而这场访谈这让我看到了李阔其他方面。不卑不亢,而且并不会刻意揭人短,也不愿意把时间消耗在与人结仇这种无意义的事情上。最关键的是他还很有才华,想想看之前他说的路,还有今天的各领风骚,真是有种令人惊奇的洞察力。”
这个帖子几乎可作为这次访谈的结语:李阔在所有人面前展现出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这帖子很快就被各种赞,然后被各种顶,在新芽文学网的论坛上,飞快地得到了一大堆人拥簇。
访谈结束之后,李阔名气在蹭蹭上涨。
新芽文学网这些年一直在大力宣扬自己,所以,今天访谈的很多细节迅速被发到了微薄上。
李阔说的那句话,自然也被发送到了网上。
一时间,喧嚣尘上。
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任何东西容易被飞速淹没,但这也让很多东西容易飞速崛起。
李阔的那句话,就是明证。
于是,有一件让新芽文学网没有想到,但是特别痛快的事出现了:今天的访谈记录的微薄,转发居然过了五百条
之前的新芽文学网很注重在这些新媒体上的宣传,但一直是成效寥寥,一条微薄,除非是娱乐类,否则的话,类似于访谈之类的微薄内容,能过300条转发就是很出类拔萃的了。
而今天不过才发布五个小时,转发量就达到了500条而且评论也到了三百多,点赞更是过了一千
这让叶连城在得知消息之后,十分兴奋:今天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一下子就得到了这么好的回馈。
当然,熟知一直以来新芽文学网微薄号状况的叶连城自然明白,这些转发并不是突然爆发,而是因为李阔那句话
一句诗词引发了很多讨论。
s:凌晨冲榜,打滚求推荐票,会员点,收藏。
谢谢大伙儿。
第三十三章第一笔收入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两句诗我真是没有看到过,应该真的是李阔所写,真没想到,一个写网文的还能写出这种东西来,倒是不错。”
不过也有人在下面评论:“你们都说这两句诗多出彩,但我怎么看不出来感觉干巴巴的,一点文采都没有。”
然而这种评论很快就被很多人强行淹没
“自己没有文化素养别来这里强说,这两句诗的确没有你所说的辞藻堆砌,可是用词朴实,十分精准,我理解的文笔就是这样:一阵见血,用最准确的词来描述,这就是文笔,那些通篇形容词不叫文笔,叫矫情。”
这种观点显然是立刻被多人点赞。
很多人感觉茅塞顿开:为啥一些诗,例如杜甫的,自己就是看不出哪里好,仔细一想,还真是这个道理。
“很显然,李阔的这两句诗不应该就只有两句,我觉得他应该是一首完整的诗,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他没放上来,是不太合适吗”
这条回复迅速吸引了很多人。
的确啊大家都想看看这完整的诗是什么样的。
李阔在浏览论坛的时候,大致也看到了这些言论。
于是他只有在心中苦笑。
前面两句诗其实也是可以放上来的,但李阔仔细琢磨,感觉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很不符合现在的情境:这年头,还有谁会去学作诗啊
也就那么一些有兴趣的人,可能会玩票地弄一下,哪里会和古代士大夫阶层一样,诗词歌赋,琴棋书画
所以这年头也没有谁说想要超越李杜的。
李阔也就没有把这两句诗放上去,虽然问他完整版本的诗是什么样子的人增长了他几百条评论,但他坚持没放。
这样留下点空白李阔觉得也能称之为留白。
此时的新芽文学网,却酣战不休。
因为经过一连串的事儿,两本书的读者们之间依然在撕扯。
现在,大家都明白一件事情:和空姐同居的日子已经稳稳压过了北山道士,而且从目前来看,北山道士应该没有什么翻盘希望。
当然,北山道士的读者们,依然还是有人在挣扎,在希望
“北山道士我觉得主要还是因为没有一个好后台的缘故,否则的话,应该不至如此。”
“对啊谁能比得上一本初来乍到,就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