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就已经完成封顶工作,我们的工程师和相关技术人员正在反复效验数据,确认安全后即刻进行发射任务,按照计划,十天后会有一次发射试验。”刘宇梁很快的回应道。
两人边走边聊,一旁的丁洋尾随在后,几乎形影不离。
不一会儿,任鸿来到了发射塔的控制中心,一座占地1200平方米的三层建筑。此刻,任鸿与刘宇梁在内的六七个人位于楼顶,其中一位主导发射塔设计与建造的负责人站在任鸿身边面向发射塔舞弄着肢体语言不停的介绍,而任鸿大多数都是点头和提问。
前方,发射塔以异常雄伟的姿态屹立在总部北侧,这个人造建筑高达230米,是矩阵科技总部园区中仅次于五栋集群大厦,排名第六高的大型建筑。
这座发射塔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发射基地中的发射塔有着天差地别,它呈现出来的是一个“u”字形状从中间平分割的一半,其曲线部位有着一列醒目的弹射轨道。并且这条轨道延长至地面上的一条跑道上。
这样的发射塔根本就不是火箭发射基地,尤其是曲面上的弹射轨道更像是用于飞机起飞的。
“建筑体能够承受多大强度的台风”任鸿在对方停下介绍后,又问道。
“发射塔的抗台风强度比xo超高集群建筑只强不弱,所有的基础设施都是采用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材料打造而成,理论上完全可以承受风速高达90米秒的超级强风,相当于能够承受17至18级超强台风的冲击。空间基地位于南海,这是台风频繁地带,不过这样的超强台风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几十上百年都难得一见,至多只会面临9至13级左右的台风。”
任鸿不置可否的点点头,毕竟单单是这座发射塔的建造就耗资270亿人民币的天价费用,可以说是一栋集科技精华于一身的建筑物,用钱叠起来的。毕竟这是发射塔,未来打造“天宫环轨星港”时,发射任务会异常的频繁,所有往太空运输的物资都要进过这个发射塔,尤其是这种尖端科技,能力范围内再怎么要求苛刻都不会错。
任鸿是个大金主,对于钱不会吝啬,相反他更加注重工程质量。
那位技术负责人说道:“我们的第一架空天运输机“弧鹰一号”已经于三天前完成制造并安置在仓库存放,可投入使用,根据计划章程,我们将在十天后借助发射塔进行首次空天飞行试验。”
任鸿默默地点头,在发射塔控制中心停留了一段时间便离去。
未完待续
s:求保底月票,国庆期间月票双倍,只有几天时间啦未完待续。
第511章:“双子计划”
实际上,任鸿本人并未在空间技术上涉猎太多,但矩阵科技的空间技术进程依旧如火如荼,最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国航局在幕后支持,不但对“中国矩阵”共享技术,还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任鸿实际上也就下达了一些任务指标,他最目前最大的工作或者说研究的东西主要是蓝水巨人的科技解码。
有刘宇梁掌舵“中国矩阵”,任鸿只需要投钱进去和制定把控大方向就行了,实在有什么技术难点无法攻克,他才会加入进来,好在目前并不怎么需要他。
但“中国矩阵”的空间技术有另一个最大的特点,也是任鸿最大的贡献,那就是体系上与西方空间技术的巨大差异,因为“紫源晶”的存在导致了“中国矩阵”的空间技术朝着另一个拐点发展,换句话说是更先进了,体积小高储能的“紫源晶”作为动力来源,意味着彻底可以抛弃臃肿的火箭发射,携带更多的物资极大降低发射成本等等。
这座截然不同的发射塔正式因为“紫源晶石”的发现而彻底改变了矩阵科技乃至整个国家在空间技术体系的发展方向。
没错,这座发射塔并不是用于火箭发射,而是用于空天运输机的发射。就说“狐鹰”空天运输机,这个型号的运输机是专门向太空运输物资的机种,长达42米,翼展18米,最大有效荷载量为63吨物资。
“弧鹰”空天运输机的体量比美国已经退役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要小很多,然而有效荷载量却是超过了“哥伦比亚号”的两倍。能够做到这一点,必然是离不开“紫源晶石”作为动力推进器的能量供给。
臃肿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需要很大一部分的质量用于推进燃料,但以“紫源晶”为能源动力供给的“弧鹰”空天运输机,一个易拉罐大小体积的紫色石头就能承担起整艘运输机在太空与地面往返需要的所有能量供应,这意味着原本被燃料占据的大部分空间和载重量都能变成运送物资。
而且彻底抛弃了火箭,这对于人类航天事业来说,是绝对的转折点。
发射塔彻底代替了火箭,“弧鹰”空天运输机在起飞跑道上进入发射塔的弹射轨道上,在短短的九秒时间,能够让空天运输机借助半“u”形弹射轨道在九秒的时间内,运输机与发射塔分离之时就能获得35个g的加速度,而“弧鹰”空天运输机拥有36万公里的时速,比美国的航天飞机超过了08万公里的时速。
按照制定计划,“天宫环轨星港”高达7700吨的质量,“弧鹰”按照标准的50吨物资荷载量来计算,至少要进行超过150次在外层空间与地球之间的往返运输。
仅仅是一架空天运输机,效率实在太慢了,为此“中国矩阵”计划建造10架“弧鹰”空天运输机用于满足运输需求。
好在“紫源晶”的被发现和应用让矩阵科技的航天活动所需要的费用大幅度的减少,若是用运载火箭来承担发射建造环轨星港的物资,不但因火箭荷载量的原因让发射运输次数翻一番,达到300多次,火箭的供应肯定也跟不上,导致环轨星港的建造周期直线飙升,而且那昂贵、低廉、低效的火箭发射费用足以就让人绝望。
一次发射需要消耗15亿至3亿美元,足足300多次的运送,单单是运费就超过了500亿美元,即便是矩阵科技这样的超级金主也吃不消啊。
好在“中国矩阵”没有这些烦恼,紫源晶的存在和利用让“中国矩阵”获得廉价的太空探索成本,这是西方太空探索根本无法比拟的优势。
任鸿离开了发射塔控制中心又来到了生产车间,“中国矩阵”在公司总部的北方,占地面积360公顷,比矩阵科技旗下任何一家子公司的研发、生产中心所需要的面积都要大。没办法,“中国矩阵”的特性就是如此,一个发射塔和起飞跑道就要占据超大的空间,周围还必须要有防护,还要空出很多地。
任鸿在空间基地视察了大半天,基本对所有的计划进程都有了大致的了解,让他倍感意外的是,工程进度比他料想的要快很多。不过想想也释然,效率这么快还要得益于矩阵科技内部共享的科技树,外部国航局与政府的支持,加上各大兄弟公司的“帮忙”,如子公司ai即将提供一批智械生产部队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