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122(2 / 2)

先前的土雷虽然厉害,但毕竟数量少,沈栗秘密赶制又受时间、手艺和材料的影响,其实粗劣得很,杀伤力还不算太大,炸死的人马也不太多。当然,这时天气和医疗条件都很恶劣,基本上被火药刮到的,不论死活,都得算减员那也比不上今日在铁蒺藜和陷马坑前损失的人多

这里毕竟进入了是进入了弓箭的射程之内从城墙上往下射箭,对在城下铁蒺藜丛中的北狄人来说简直是陆空协同作战,人都是成片倒下的。

北狄方面的大将看的都要吐血了。心痛啊,那也得让人往前冲,起码得把那些铁蒺藜趟出来,不然下次攻击照样还得受着。再者说城门就在前面,说什么也得攻击一次试试。

这一批冲锋的勇士们,你们受累了。

等一些“幸运儿”千辛万苦冲到城门前,冒着盛国士兵的箭雨,抬着巨木砸门时,才发现:不对啊,这城门里面怎么这么安静我们这样攻击,里面怎么没有守门军士的声音呢

又死了一些人才发现,好么,城门早就被封死了,连门缝儿里都被浇了铅汁

这还打什么冲过来的就这么点子人,还能顺着冰墙爬上去吗

这一仗下来,能活着回到大军中的北狄人寥寥无几。天气帮了盛国人很大的忙。

听说连城门都给浇了铅汁,北狄大将表示,还是先让我吐一口血吧。

盛国人,你们这是做了鲮鲤穿山甲,刺猬,还是旱龟

没辙盛国人根本不需要出来,人家只守不攻。北狄人非要攻成,就得做好出血的准备。

这场战争到如今,盛国方面还没出现减员呢,唯一一个受伤的是往城头上抬水浇冰墙时不小心滑倒,叫水桶把额头砸了个大包。

沈栗听说后也觉士卒们向上抬水不容易,琢磨着弄了个滑轮装在城头,叫人直接往上拽。

才经武看着新鲜:“这东西好,方便,还可以用来运弓箭兵器什么的。”说着去瞪自己的养子才茂。

才茂又去瞪沈栗。

沈栗:“”怎么回事儿

才茂:“”作为一个纨绔,我不应该和沈栗同时出现在一个地方,溜之大吉。

到后来,连给士卒们的饭菜都是由滑轮吊上去的。这东西确实好用,便渐渐风行开来。不止军用,商人们也喜欢:在码头上装一个,卸货便容易的多;在酒楼上来一个,特意做得精巧,算是个招徕生意的噱头这东西可是在大同府一战中用过,不得了,且听在下道来

其实滑轮这东西原本就有,不过沈栗琢磨的这个更加复杂,得用,最特殊的是沈栗的身份,他是个勋贵子弟,又是读书人,还跟随太子在大同府御敌,因此这滑轮就显得特别稀罕,这要是个工匠拿出来的,就没有这么显眼了。

起先听说北狄来攻城,百姓们都很担心,暗叹这一年是旱灾雪灾贪官成灾,如今又要闹兵灾可一连小半个月过去了,只知道北狄人在城墙外边忙活,城里的日子是该怎么过还怎么过,粮食不曾短缺,炭火照样供应,贪官照审不误,军户家里也没收到家人战死的噩耗。

昭毅将军郑宏工带着援军飞驰而来时,见到的就是一座安安稳稳,井井有条的大同府。

沈栗与晋王世子、那浩勒负责出迎。

还没见到太子,郑宏工就暗暗点头。心里松了口气,还有些赞叹。

其实早在意识到太子入晋后的情况有些不对时,皇帝就已经暗中准备向三晋派兵了。只是那时情况不明,怕引起宵小的警觉,兵力调动的非常隐蔽而缓慢。及至太子下令歼灭安守道,立时就向皇帝发出求援折子,言明受雪灾影响,北狄可能会前来进攻,加上三晋又有大批的官员被处理,只恐各衙门运转不灵,三晋危矣,大同危矣。

皇帝一股肝火上来,正在暗暗向三晋靠拢的郑宏工就接到了一连串夺命连环催。

皇帝上火,身为臣子的郑宏工简直就要火烧眉毛了。步兵跟不上,索性丢下在后面慢慢走,自己先带着骑兵驰援。走到半路,就听说大同府果然遭到攻击

郑宏工眼睛都红了,大同府是北方数得着的军事重镇,三晋屏障,咽喉要害,京师之藩屏,中原之保障,这地方要是丢了,国都景阳都要受影响。

更何况,还有个太子在那里

无论是大同府,还是太子殿下,任何一个出了事,皇帝都要好生吐一口老血。“驰援不力”的自己本将有些腿软。

第一百八十章死亡名单

心急火燎的郑宏工快马加鞭赶到大同府,居然发现情况看起来还不错。别的不说,起码百姓面上没有忧色。

这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别忘了,大同府今年连翻天灾人祸,这种情况下,按理说百姓对朝廷会相当不满,之前不是还闹过民乱吗但如今再看,即使北狄兵临城下,即使还有相当多的流民还是皮包骨头,但百姓们对这场战争还是抱着很乐观的情绪。

原本以为要接个烂摊子,结果得到意外之喜。

“辛苦太子殿下和那大人了。”郑宏工不由感叹道。

那浩勒捋须笑道:“郑将军过奖了。”

郑宏工正色道:“非也,在下不打妄语。来时在下也听说了三晋的一些情况。这一次三晋官员纷纷落马,以致不少地方都缺失主官,而那大人仍能维持政事正常运转,此诚非常人可以为之。”

那浩勒愈加高兴,谦虚道:“惭愧惭愧。”

嘴上说着惭愧,那浩勒心里却颇为自得。

郑宏工还真是说到点子上了。所谓窝案,牵连的可不只是几个十几个官吏,能够下手贪污的官员又必然是处于紧要的位置上,把这些人撸下来,一时半会儿的谁能顶替他们干活呢这些天为了维持三晋的正常运转,那浩勒也算是殚精竭虑了。

待此事完毕,回到景阳,老夫至少也可得到个“能臣”的评价。那浩勒暗道。

想着,那浩勒便忍不住去看沈栗。

出景阳时,那浩勒并没有把太子的三个伴读当做一回事。这三人还太年轻,又没有正经官职,此次出来想必是跟着来“学习”的。其实若按照正常发展,沈栗几个也确实就是来走马观花的。谁成想三晋能闹到这种程度

太子此行带着的正经堂上官只有两个,文是那浩勒,武乃才经武。按说,太子此行遇到困难,身为文官的那浩勒就有责任充当智囊,想办法解决问题。但他大约在刑部做的久了,行事一板一眼,丁、安等人不听话,他只知道生气,确拿这些人没辙。结果站在太子身后摇扇子的就成了沈栗。

刚开始沈栗建议太子先向丁、安等人示弱,那浩勒还不愿意,好在他知道此时不可内讧,到底没有明确地反对。而沈栗还就真的把劣势扳了回来

掀翻了丁柯,算计死了安守道,又想办法赈灾,同缁衣卫合作抄了贪官的家宅,震慑想浑水摸鱼的宵小。可以说,那浩勒能安安稳稳地维持三晋政事,很大一部分是要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