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4(2 / 2)

“有劳浮云大师。”说完吴东跟着浮云向着进门的右边而去,走了将近五十米,浮云领着他踏上眼前的楼梯,向楼上而去。

“吴施主,藏经阁一共三层,一层为佛家典籍,分为梵文原版与汉语翻译版。第二层为武学典籍,分为轻功类、内功类、武器类、外功类及身法类。三楼为两位师叔休息、练武及研读经书的地方”在上楼的路上浮云对着吴东讲解着藏经阁的布局。

两分钟左右的时间,吴东与浮云来到了三楼,走在前面的浮云停在了三楼的门口,只见他抬起的右手还没开始敲门,便听见里面苍老而又洪亮的声音:“是浮云和吴施主么进来吧”

“是了尘师叔”言罢浮云带着吴东向房里走了进去。

当吴东和浮云来到了刚才说话的人身前时,吴东发现前面坐在蒲团上的僧人也如了空方丈一般鹤发童颜,只不过比了空方丈清瘦许多,但双眼比了空还要有神,耳旁的太阳穴不如了空一样鼓鼓的,吴东心想:“这了尘或许就快进入返璞归真的境界了吧”

“吴施主请坐,关于你的事,了空师兄已经向贫僧道明,贫僧希望吴施主在藏经阁的时候不要大声喧哗,以免影响其他人正常修行。”了尘对吴东强调道,吴东点头应是。

这时走进来一个胖胖的僧人,只见他肥头大耳挺着个大肚皮,双眼圆滚滚,满脸带笑,一副亲和力爆表的样子。进门之前先用衣袖摸了摸嘴角进门之后对着了尘道“师兄我回来了。”见到浮云和吴东在此便对浮云疑惑道:“浮云这位是”

“了无师叔,这是吴施主,方丈允诺吴施主在藏经阁自由观看各类典籍”浮云对着了无解释了一番。

“嗯我知道了”。

“两位师叔我先告退”之后又对吴东道“吴施主那贫僧就先行离开了,贫僧还要去山门接待其他前来拜访的施主。”浮云说完之后离去

“吴施主,你下去观看经书吧要想修行超越他人的武功,就得有比他人强大的意志与比他人更成熟的心态或境界,望你先行研读各类佛家典籍。。否则一切皆是浮云,切记切记”这时了尘对吴东告诫道。

“多谢了尘大师指点,那就这样,我先行下去,了尘、了无两位大师,在下先行告退”吴东说完行了一礼便朝楼下而去

第八章、研读佛经

吴东告别了尘与了无两位少林守阁僧人之后,决定按着少林了空、了尘的建议先行研读佛家典籍,谋求提高自己的境界或自己的心态。。

吴东的脚轻轻的踩着木质楼梯而下,少许时间就来到了一楼,眼光扫视了一下周围,发现摆放佛家典籍的书架太多,只见书架上立着摆放着一本本的佛经,给自己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心想:“先沿着书架走一圈看看再说”

吴东准备挨着一个一个的书架慢慢浏览过去,当他看见第一个书架上有一本佛经摆放位置,不由心生一喜,便上前取了下来,翻开书页只见上面写着“阿含经放于第一号书架第二层右数第一本”。

“四十二章经放于第五号书架第二层,右数第二本”。“金刚经第五号书架第三层,右数第四本。心经第六号书架第一层,右数第一本。阿弥陀经十八号书架第三层右数第二本。大般若经第七十号书架,第二层右数第十八本。楞伽经于第十五号书架第二层右数第九本

吴东绕着书架仔细看了一下,发现书架右侧木板上用汉字书写了“一号”两个字,为了验证楞伽经里是否有着九阳神功,他便沿着书架间的过道对着号码一个个找去,用了将近五分钟的时间他便在旁边不远处找到了第十五书架,眼睛迅速移动到第二层,顺着右边看向第九的一本书,楞伽经正立在那里。。旁边还有一本楞伽经立在那里。

翻看书页,书里面的内容出现在吴东眼前,是一本汉语翻译版,其内根本就没有什么九阳神功,“吴施主,藏经阁一共三层,一层为佛家典籍,分为梵文原版与汉语翻译版”这时吴东想起浮云对藏经阁一楼的介绍,立即将手中的楞伽经放回原处,将旁边的那本楞伽经抽了出来

用手翻开了刚拿出来的楞伽经,双眼向写满字的纸张上看去,发现上面有大小两种规格的笔法相异的字体,大的是梵文记录,吴东虽然认识梵文,却感觉上面根本就不是武学典籍,小的为汉字书写。。

双眼看着较小的字体,轻轻的读了出来:“心诀: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

“一举手,前後左右要有定向。起动举动未能由己,要悉心体认,随人所动,随曲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

快速将小的汉语通读了一遍,闭目开始沉思

“怎么和内功四经上的差不多一样啊”吴东充满了疑惑。。“难道九阳神功就是从内功四经演变而来。。丹田气足,自能复从尾闾长强近于脊背,上升泥丸,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纯乎天地循环之理也。这不就是说的九阳神功的生生不息么”吴东回忆了下内功四经的内容越发坚定了自己的判断。

对手中的九阳神功充满了遗憾,吴东将手中的九阳神功放回原处,回到第一排书架,想了想这世界的时间与本世界的时间比例为1:365,觉得自己时间比较充足,即使在这世界呆过几十年返回原世界也只会过去几十天,便准备从头开始看起,仔细研读眼前这如同书山一般的佛经

或许是南宋的元气比本世界充裕了许多,他在看书的时候发现自己感官大大加强,记忆力达到了过目不忘,思维到了举一反三的境界。。

每本佛经被他一目十行的速度快速取出、记忆、理解、放下,一本本的佛经被吴东拿出、放回

“达摩以身饲鹰或许是达摩当时不理解万物轮回,自然优胜劣汰的规则吧”一个个具有寓意的故事被吴东记下,被吴东理解,被吴东辩驳

“吴东,你要记住,看人、看事、看物要自己去了解,去询问,要怀疑。。别人云亦云,你不是别人手中的枪,别人指哪你打哪别人说的未必是真的,别人怎么说那是别人对那人、那事、那物的认识,别人是别人,你是你。如果你什么东西都跟别人一样,哪来的真我自我。。”

“吴东你要切记,没个人遇到的人、遇到的事、所处的环境都不一样,所以造成每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都不一样,同一件事或同一种物品,让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的位置等的人去看,往往得出的结论都不一样”

吴东的脑海响起许多熟悉的声音。愈发肯定了他对佛经用认同、怀疑的心态去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