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兽来朝实授天命,臣只是尽人力而已。不敢居功。」
「好说得好」皇帝大悦,笑声不绝。
众百官见状,亦颂道:「陛下天命天地四海归心」
朱棣闻言更是喜不自胜,等不及走向后头马车。
「皇上这是巴格达黑羊王朝首相阿里所赠瑞狮一对。」
朱棣那顾的郑和介绍,忘情跨步向前观看,哪知公狮见朱棣向前而来,疑似挑衅,突然冲向栏边对着朱棣大吼一声,顿时吓了皇帝一跳。朱棣往后连退数步,众官见状纷纷向前欲搀扶朱棣。
朱棣掩护尴尬,但大手一挥,脸色一变,化成一阵大笑:「好好狮吼震天,果然不同凡响不愧是祥瑞之兽」
郑和的忧惧之色这才化为勉强笑容。随着朱棣夸示的笑声,百官全都应声大笑。一时间金川门下人声、笑声伴随狮吼,及其它宝兽叫声不断好不热闹。
「好好得此二祥兽,证明朕实受命于天。传令下去,所有官兵,一律连升三级,加三月俸,休假一月。」
郑和一干人等闻诏立即跪下谢恩:「臣等叩谢陛下圣恩。」
「嗯好好照料此二祥兽,安置于皇宫正门左右,让朕的臣民一同共赏。」
总管太监王公公立即答应:「遵旨」
「陛下,这里还有阿里首相所呈献阿拉伯骏马十一匹,足堪媲美西汉武帝时西域大宛的汗血宝马。」
「好好朕正可亲驾此马远征瓦剌、鞑靼。降服这些鞑子」
此时的朱棣真是乐不可支,不顾百官在侧,执起郑和的左手:「马改天再试吧三宝随朕回宫,朕要好好犒赏你一番,还有你得告诉朕,这回还碰上哪些“新鲜事”」
「是,皇上。三宝此行确实有重大收获。」郑和欲言又止。
朱棣马上明白郑和所指。欣喜之余,脸上马上多了份的诡谲笑容,暂且压下心情上的起伏,故做无事状。
「好太好了快进宫说给朕听朕是迫不及待等着你的“好消息”。」
朱棣当下执着郑和左手,转身朝着城内走去。
「起驾回宫。」王公公立即拉开嗓门大喊。
第90章真相大白
更新时间20083422:01:00字数:2529
巴格达baghdad1940年
张搴三人待在秘室里翻翻弄弄,不觉过了好几个小时。张搴不但发现了许多当时郑和出使巴格达的官方纪录,同时从汀娜的先人,当时黑羊王朝阿里首相的私人纪录中,找到许多关于郑和舰队及宝船技术的重大信息,两国间贸易通商和外交等多方面的合作内容。
更令张搴兴奋的是,阿里的古文件中也同样出现和奥斯汀木盒、及马大爷家中几乎一模一样的航海古罗盘图案,这个重大的发现让张搴几乎可以断定,木盒中的古罗盘应该就是来自于郑和舰队。这发现使得张搴心中开始有了奇异的想法,也许他就是揭开五百年来关于郑和舰队谜团的真命天子。
据阿里首相的记载,他曾派遣部属登上郑和停泊在波斯湾的旗舰大宝船,对于宝船的大小及陈设皆有详实的记录和陈述。大宝船的船舱客房分为四层,内部深不见底,不见天日;走道上满布中国式宫灯,内部布满各式华丽的雕刻、彩绘和各款精致瓷器,宛如一座雕梁画栋的海上不夜城市,处处向外展示大明帝国的富庶和强大。
至于宝船这种超巨大的木制船体,如何经得起波涛汹涌的海浪冲击,文件中也有记载。当时中国的船只,已经将先进的合板及隔舱技术运用在造船上。船壳的木板并非只用单一木板连接,而是采用多层木板,以特殊强胶结合而成,不但增加了船身木材的延展性,也强化了船身的抗压性。
此外,中国还发展了领先西方造船数百年的隔舱技术。这项发明的灵感源自于竹子。由于中国人视竹笋为美食之一,因而将竹节的原理,运用在造船技术上,发展出创新的隔舱技术。由于隔舱技术的成熟,得以大幅降低海上航行的风险,即使在航行中发生船舱渗水的问题,也可以关闭隔舱,保住船只不致沉没,继续航行,大大提升船难的存活率。
关于航向的测定,除了航海罗盘外,郑和船队还发展出其它的指向技术,如“过洋观星术”和“地文航海术”等,更加提升海上航行的精确度。
除此之外,对于舰队航行时的组织及船舰间的沟通方式也有详细的记载。日间行船时,船只间以旗号来沟通,在夜间则以灯号代替,遇上恶劣天象时,以灯号、旗号及锣鼓并用;这项船舰间沟通的操作模式,即使是五百年后的现代海军仍然沿用。舰队在航行中,以雁字形方式行进,旗舰宝船位于中央,易于随时应变转向调头变换队行。
文件中另外提及郑和船队已能精准预测及掌控季风风向。这对于以风帆为主的航海时代至关重要,也证明当时中国对天文及气候的知识已经相当成熟。此外,在船舱内培养芽菜,并在宝船所拖行的海上浮田上进行蔬菜培育,除供将士水手食用外,多余部分亦可用以腌制酱菜,种种细心详尽的规划及措施,可以解释为何郑和的船员没有发生如同大航海时代欧洲船员因为缺乏新鲜蔬果而导致严重坏血病的原因。
这些详尽的史料在在都有助于解释当年庞大的郑和船队,如何进行这项史无前例的远航活动。
注:以上数据摘录自中国摄制的郑和下西洋影集。
除了这些重要的官方纪录之外,另有大批郑和与阿里首相私人往来的信函,大多以印度文及波斯文书写。张搴判断此举应该是为了掩人耳目,保持内容的机密性。书信中提及郑和委托阿里首相找寻一位失踪多年的明朝贵族下落,虽然里头并未点明这位贵族的身分,只简单以“友人”来代表。但张搴推测这位“友人”极有可能就是传说中在靖难之役中从大明皇宫失踪的建文皇帝朱允炆。二人间的书信往来持续多年,直到阿里首相去世。书信中虽未明确说明是否找到这位明朝贵族,但却有记载这位贵族最后可能出现的地点:非洲大陆上最古老的国度衣索匹亚的某处教堂。
张搴看到这些重要史料,自然是雀跃万分,心想世人大概作梦也想不到,关于郑和舰队重要的航海数据,在中国神秘消失了数百年,居然在巴格达的一片石墙下重见天日。这般奇遇,何止是鬼使神差,简直便是神明相托。
「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