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125(2 / 2)

就算黄继炎是越南北圻之地的总官,嗣德帝放开手了要他姑父搜刮地方,一百万两银子这个数字也不是黄继炎有能力处理掉的。况且还有军械。是以,要达到目的,他和武仲平就只能,也必须从当地方官绅的手里获得捐助。简而言之,今晚上黄继炎和武仲平就是借着武仲平儿子满月酒的机会,准备打一场秋风的,至少是凑齐第二批次编练新军的起步资金。

你看我,我看你,在场的河内官绅都神情各异。尤其是几个豪强富户,更是两眼微闭,一副昏昏欲睡的样子。

“诸位若能解此困局,武某人与黄大人必当上报朝廷。朝廷定不吝嘉赏”

气氛有几分冷场。但很快的一个富豪就站了出来,“报效朝廷,助饷募军,乃我等士绅本分。不敢沽名钓誉贪图朝廷嘉赏。老夫愿献白银两千两。为总制大人和都督大人分忧”话说得是慷慨陈词。银子捐的也不算少。黄继炎身后一个随从伏在他耳边低声细语了两句,黄继炎微微点头,嘴角露出一丝满意。

“保家安民,我等岂能坐视旁观。小人没多少银子,就捐米两千石”又一个人站了起来,张口两千石大米。数量很不少,如果放在中国,即使是鱼米之乡的江浙一带,两千石大米也能顶个两千多两银子。可眼下却是越南,大米最不值钱的中南半岛,两千石大米能值一千两银子吗

不说是黄继炎,就是武仲平,鹰隼一样尖厉的目光就已经盯向了那人。“给本都督记下。”

可惜武仲平的这幅做派并没起到什么作用。有了第一个人,就有更多后来者。你一句,我一言,各种杂七杂八的捐助如流水般出来。却大多数人都似乎有心灵感应一样,无论钱粮布帛,每一家的捐助都在千两白银上下,甚至是几百两。武府满堂宾客,一路记下来,白银凑了不过四五万两,大米两万多石,其他杂物若干,距离黄武二人的期望还差好大一截。

当最后的人离去,宴会场就只剩了黄继炎和武仲平两人,两人脸色冰块一样冷定,半响,彼此对视了一眼。似乎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杀机

第二百三十五章花个三五万两银子

“越南这是又弄到钱了啊”

看着谢继贵发过来的文书,刘暹笑的很灿烂。五千支步枪,汉元一式、二式火炮各二十门,大小劈山炮五十门,臼炮五十门。十万两银子的交易啊。黄继炎这绝对是发财了啊。“老子也跟着发财”

“按原价,不,再送他二十门臼炮。老范,你派人去签下协定。教导队里抽调人手,准备再派过去。”刘暹高兴地说。

对于越南朝廷是怎么弄到钱的,他不管。反正银子落到手里,那就是他的了。

刘暹现在更操心的是钦州的购地问题,以及如何把钦州湾后世的钦州港那一块拿到手。钦州不属于广西,它归属广东廉州府,虽然看起来整个廉州府就在广西的正腹部。但它就是不属于广西,还完全将广西与大海割开。

廉州府的治所在合浦,钦州是个散州,州官虽然年过四十,是个老派官员,但不见得就敢违逆刘暹的意思。刘暹又没有说自己要在钦南建一个大钢铁厂,派出去的人只会说圈地建厂盖房子。现在在中国所有官员的眼中,刘暹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洋务派,虽然他没同中央恭亲王一系的洋务派大佬们搭上密切的关系,但他的所作所为确确实实就是洋务派。并且是一个很聪明的洋务派。

湘淮楚等地方洋务派干了已经这么多年,机器局、工厂等等建了一所又一所,对满清实力的充实有效果是不假。但只看到洋务派花钱。见不到洋务派生钱,也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洋务运动虽然是自强、求富两个口号,但眼下才刚刚迈过发展的第一阶段。还没到求富的时候。原时空也是要等一年多后,李鸿章开办轮船招商总局,西历1873年1月在上海正式成立,规定官督商办,招商集股。才是正宗的洋务运动由军工企业转向兼办民用企业、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步。

而刘暹的出现直接改变了这一大势。秦军系统下的洋务运动,从一开始就是红果果的求富。发展到现在,所有人的眼中。刘暹办厂跟求财那就已经画上了等号。

廉钦道应该也不会出面阻挡。两广的官员,尤其是广东官员,见多识广。再顽固,脑子也比内地的官活络的多了。而等到生米煮成了熟饭,北京总不能下旨让刘暹拆了钢铁厂。那样的话,刘暹扯旗就敢反了

钢铁厂刘暹准备设在钦州南郊的尖山镇。钦州港则定在勒沟岛。这也是前世钦州港的所在地,整个钦州湾中地理条件最优越的地方。

刘暹准备让范德榜走一趟钦州。跟钦州的事情相比较,越南再购枪械的事情就是一碟小菜,不值一提。“备上几份厚礼,把钦州,把廉州,还有廉钦道台全都送上。”只要购地之事能顺顺利利,就是花个三五万两银子。刘暹也是愿意的。不过是柳州工业园一个月的收成罢了。钢铁厂和港口可是关乎着秦军基石的大计。

转眼刘暹入广西就已经一年多了。手下的秦军除了剿干净了广西几十股匪寇,再没经历过大的阵仗。不过对于眼下秦军的战斗力。刘暹还真的不担心。

这不只是单纯的作训和士兵军士素养,而是军官的战争思维。就是现在给刘暹一战时候的机枪大炮,靠着前世论坛注水的经验,刘暹也能搞得似模似样。

秦军夺取天下最大的对手湘淮楚军,他们现在还是怎样一个战争思维看看历史上的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看看历史上新军的命运,那完全是中国传统式的战争思维。即使一些将领在抗敌战争中死的壮烈,也不能掩盖他们在指挥作战上的落后。一场场悲壮的战斗,拨开外表的光环,就可以看到内质上纯粹的血勇之气

那就是将领敢打,愿意打,死战不退。督促着手下的士兵不停地消耗在阵地。

清末的这批将领,他们近乎全部都是在太平天国起义的战斗中历练出来的人,脑子里根深蒂固的存在着一部分中国传统战争的思维。太平军的石达开、李秀成、陈玉成等也是如此,并且是很典型的例子。

如此的思维让湘淮楚军镇压国内起义时并不显落后时代。因为国内的起义军将领也都是一个水平,一个时代。刘永福的纸桥大捷,冯子材的镇南关大捷,利用外强军队的骄横自傲,也能取得几个胜利。

但真到打大战的时候,部队从万把人的阵势,变成几十万人的全面战争。刘暹真的不把湘淮楚军当成一个层面上的敌手。除非这几年里,李鸿章、左宗棠能把自己手下的干将全都送到欧洲军事院校,磨砺深造几年。

湘淮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