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510(2 / 2)

眼看有点儿冷场,老好人荀攸开口了,淡淡地对是勋说:“吾意亦不可也。高皇帝曾与群臣刑白马而盟誓,非刘不王,非功不侯。今建公爵,虽不名王,而封地建号,其实一也。”你刚才不是说伊尹为阿衡、周公为太宰,而王莽取二字称“宰衡”,乃名虽同而实不同吗那么我如今就跟你说说实际的,不论其名也。

荀公达跟崔琰他们不同,态度和蔼、语气温和。仿佛真是酒席宴间闲话家常一般。是勋心说这就叫“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了。你瞧人家荀氏叔侄这风度。崔季珪汝羞臊不羞臊啊赶紧举起杯来:“谢公达教我。”先敬了荀攸一杯酒,然后也同样平淡、和缓地说道:“事有务实者也,亦有务虚者也,有析其名者,亦有论其实者,要在上承天心,下应民意,不可一概而论。即以王与公之同否而言。勋以为公达有所失也。”

荀攸诚心请问,是勋乃回答道:“昔高皇帝刑白马盟誓,为有黥布、彭越之反,乃知秦失其鹿,天下共逐,炎刘之德,未深入人心,异姓而王,大不宜也。乃封同姓,而有吴楚七国之乱。岂高皇帝之本意耶汉经王莽之乱,光武中兴。儒道大行,使知君臣分际,自与高皇帝时不同,故同姓可封,异姓亦可也,乃避高皇帝之盟,使称公耳。”

现在的情况跟汉高祖那时候不同啦,那年月人人都想当天下之共主,所以刘邦才防微杜渐,禁止分封不姓刘的家伙。如今炎刘之德已然深入人心,再不会有人行英布、彭越之事啦,所以可以放心分封只是因为刘邦当年发过那么一个誓,所以咱不能悖逆老祖宗,要改个名字而已。

众人听闻,都心说这话未免太扯了。你说啥,炎刘之德已然深入人心,再不会有人反叛了那董卓算啥李傕、郭汜算啥你才帮忙曹老大剿灭的袁氏、公孙氏,又算什么只是这话虽然人人都不以为然,却不好明着驳。炎刘失德,群雄并起,改朝换代的风潮一浪接一浪道理没错,谁敢在大庭广众之下直接说出口啊

所以是勋这话,虽然同样堵住了众人之口,但却人人撇嘴,无形中就把他低瞧了三分洗地洗成你这样,也算奇葩了吧。

倘若是勋就此收篷,他即便打赢了,声望也难免会下跌,郗虑在旁边听得直起急。正要以目示意是勋你这话说得不好啊就见是勋又再次举起杯来,朝荀攸一扬:“吾之所言,非妄也,乃有先例。”

咦众人全都皱眉你说我大汉朝分封异姓有先例这话怎么说的高祖之后,咱封过异姓王吗或者不叫王,叫公、叫侯也成,然而封藩建国的,有过吗我怎么不知道啊

就连郗鸿豫也含糊,赶紧追问一句:“有诸”是勋点点头:“有。”随即就端着酒杯站起身来,一瞧众人的目光全都落到了自己身上,这才缓缓说道:“甘露二年,呼韩邪朝孝宣皇帝于甘泉宫,孝宣皇帝宠际殊礼,使位在诸侯王上岂非不王而王者耶”

这话一出口,辛毗当场就蹿了:“此蛮夷鞑虏耳,安可比附中国”是,我承认你举的例子确实存在,但那是外族啊,不是中国人啊,不能拿来类比吧。

是勋把面孔一板:“佐治以为朝廷封爵之重,当分内外耶此王莽之故智也”

其实汉朝虽然没有正式册封,但主动承认的外藩国王,除了匈奴单于外也还有很多,就连匈奴的左右贤王也均得以保留了王号。王莽就觉得吧,那些蛮夷鞑虏,还称什么王,叫什么单于啊干脆把王全都降格为侯,把匈奴单于改名叫“降奴服于”,结果直接酿成了匈奴和西域、西南各国的反叛。在东汉朝,王莽那是一个标杆啊,敢往上凑的人都自然会掉价,所以是勋一说,辛佐治你的想法跟王莽一样啊,辛毗脸色当场就变了。

是勋大可以“啪啪啪”追着打脸,直接把辛毗给打成猪头三问题打脸虽然爽,却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而且真把汝颍派可以争取的人物也全都得罪了,对自己又有什么好啊辛佐治那后来也是忠心耿耿的魏臣啊,不似荀彧一般因汉而殉,所以是勋的话点到即止,然后赶紧转移话题:“董公仁之言,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勋未深思,不敢妄断。既卿等皆以为建公号为不妥,勋乃有一新意也。”我有全新的想法,你们要不要听听

荀彧把身子往前一凑:“愿闻宏辅高论。”

是勋环视众人,一字一顿地说道:“可复先周五等爵也。”

第十六章、矢在弦上

关于周朝的封爵系统,后世一直争论不休,到了是勋原本生存的那个时空,普遍认为所谓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都是春秋以后儒家生造出来的,或者起码是经过了加工、修饰的,正经西周时代还并没有那么明确和完善的体系。

查周代包括东周的原始典籍和金文,对于各诸侯国君的称呼非常混乱,首先所谓的“子爵”以上,国君都可称某某公,其次一会儿称公,一会儿称侯,一会儿又称子的也不在少数。并且就理论上而言,爵位越高应当数量越少,爵位越低应当数量越多不可能一国十元帅、十大将、百上将,然后只有二十来个中将、少将的可是遍查春秋诸侯,传统认为的侯、伯最多,子、男却偏偏少得可怜。

对此当然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仍然认为五等爵制存在的学者也不在少数就是勋本人的看法,其实西周分封诸侯,本没有明确等级划分。在畿内为王卿士的,以及宋国这样前朝后裔的称公,畿外为侯,侯这个字出自殷朝,指镇守地方的军事贵族。所以作为一种尊称的“公”,大家伙儿关起门来都可以叫。伯即为霸,是对处于关键节点,可统驭多路诸侯的君主之尊称;子为外族依附如楚子。男则多为附庸如许男。

说白了。最初的公、侯、伯、子、男并不成其为上下分明的的等级系统。某些为尊称,某些表来源,直到春秋以后,才被儒家或者也有别的什么家的贡献给严密编织起来。

最早对周朝五等爵制产生怀疑的是宋朝人,而在汉魏之际,大家伙儿仍然执著于儒家旧说,认为五等爵制是存在的,是勋也没想着就这个问题发表一篇可能被指斥为“异端邪说”的学术论文。所以他这会儿趁机就说啦。既然你们认为光给曹操建个公爵不合适,要不咱们直接恢复周代的五等爵,如何

“我汉承秦制,制爵二十等,授田及宅。然自公士迄大庶长,久不授也,列侯反分而为亭、乡、县等号,是知旧爵之不敷用也。既如此,阖复周礼”

汉朝的爵位制度,最早是延续秦朝的。爵分二十等,从公士一直到列侯。第八等公乘以下俗称“民爵”,可以用来赏赐没有官位的人。这套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