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375(2 / 2)

当然啦,那也是因为参加考试的士人数量日益膨胀,若不严格制度,将彻底无法管理。别瞧这回考试规模已经大出是勋意料之外了,但真说起来,还未必能比明、清时代某些江南重要州府的乡试人数为多

因此是勋安慰自己:原本历史上的科举制之初,就不怎么刻意避免作弊啊,我又何必太过于执着呢

且说第一场科举考试。安排在建安十四年的九月廿五日,参与者三百余人。第二场明经科考试,则安排在十月五日,参与者二百余人。然后到八日为止基本判完了首轮各科,开始统一给明经科的考卷判分。是勋作为主考,可以优先捧着大厚摞的卷子翻查,随便挑几份儿出来审阅不可能都归他一个人瞧,否则非累吐血不可。

但他并非胡乱翻检,没过多久,便见到有一份考卷的右下角沾着两点小小的墨痕嗯,这便是是着的卷子了,且让我先来瞧瞧看吧。

把卷子展将开来,第一印象是字迹相当漂亮,一笔工工整整的隶书,与自己还在营陵时所见到的迥然不同,但细察端倪,确实还能瞧出一丝当日的笔迹看起来,是伯明长年窝在家里读书,也并没有彻底地混日子嘛。

再瞧行文,通顺晓畅,结构谨严,文意则精深绵密,切中时弊这就肯定不是是着本人的能力了,是不是是宽预先作得了,让他去考场现默写一遍的呢

文章若是写得不行还则罢了,既然写得不错,是勋就干脆撂下了,还是交给别人去批吧,以避嫌疑。且说判明经卷前后花费了整整九天的时间,三百多份考卷除十来份实在答非所问,或者污了卷的,余者皆给评定。当然啦,不是百分制,而也按照中正制的定规,分为九品那本是当时常见的等级制度,并非陈长文的新发明。

最后是勋复审一遍,又调整了其中二十多份的等级对于那些华而不实,或者屁股太明显坐在世家一方的,全都下调,对于那些文拙而义深的,则提高一两等。审着审着,便瞧见是着那份卷子了,初审人乃是陈群的门客段瑕,给了个“上下”的高分儿嗯,这文章值得此价。但是勋还是特意给压了两级,改成了“中中”这真要给是着高分,把他分配到比较好的岗位去,那不是为国举愚吗将来那货出了事儿也丢自己的脸啊

评分完毕后,并不似后世科举那般,当场张榜公布,而是全都交给选部备案。并且选部再取出五郡中正的品评等级,添加在考试成绩之上简而言之,中正评为上品的,则加二等,评为中品的加一等,评为下品的等同于投刺自荐者,就这样定出了最后的等级和名次。

比如是着,他的中正品评为中中,明经考试成绩亦为中中,因而最终成绩便是中上。

成绩中下之下的,全部黜落,得上、中共五级评价的仍然不给任何人上上,选部将其档案再移交给吏部,由陈群率领吏部班子分配职司非独明经,其它各科的考评流程也大抵如是。

这开天辟地第一次科举考试,参考者近六百人,最终通过的超过半数,三百有奇。跟原本后世科举制大行之时不同,一是主要看成绩,并无硬性的录取者数量限制反正陈群那儿空的坑儿还多得是呢,而且就算填足了,也可以挂“茂才”头衔,作为魏官预备队。二是这年月读书人数量较少,相对的质量也精,没有后世那么多滥竽充数之辈。

至于是着,最后被分配到秘书监为吏刘放看上他那笔好字了。未完待续

s:老朋友段瑕想要加入,干脆就让他当陈群的门客好了,将来世、庶大乱斗,或许还有机会出场一面然后再死啊,哈哈哈哈

第十二章、江上肃清

曹家最初的文吏系统,那就是一个原始的草台班子,即便奉天子都挟后,曹操出任司空,进而为丞相,开府设官,甚而分曹视事,那部门规划、等级制度,仍然相当粗疏。简而言之,司空府、丞相府诸僚全都是曹操一个人的参谋,办公依靠临时“差遣”,而非依其具体官位、职司。

但当建号立国以后,是勋为之设计了完整的国家制度、官僚体系,结构便要先进和谨严得多啦,甚至迈越了还在许都的大汉朝廷。在这种背景下,是勋、荀攸等人各司其职,任宰相之重,便不可能再轻易离京,跟随曹操去南征北战了。所以这回曹操讨伐江东,三台长官、次官,便一个都没有带,三监之任,也仅仅带在身边一个杨修。

即便如此,曹操身边的智谋之士仍有贾诩、程昱、诸葛亮等等,是勋对此还是比较放心的,完全不必要自己再亲自上阵。并不是说,只要有贾文和他们跟着,曹操就必然能够打胜仗,只是倘无此辈,或许他是宏辅还敢滥竽充数一把,既有此辈,该赢的仗也多他不多,该输的仗他照样帮不上忙,去也白去啊。

身为中书令,是勋虽然惯常大撒把,庶务皆委佐官处置,但曹操还在安邑的时候,常有大事会商,他也未必得闲。如今曹操南征,相当一部分事务的处佬心移至营中,都内诸事简省,在忙过科举考试以后,是勋瞬间便闲了下来。生活变得好生的无聊

所以他干脆把精力转移到家务事上来。先向选部尚书任嘏索要中式的考卷。倩人誊清、编列后,即刻印结集出版确实也无规章制度,说这部分文章归档后别衙便不可调用,再加上是勋跟任嘏的关系,自然一借便可得手。此外是勋还花费几天时间,为自己比较欣赏的几篇卷子添加了按语这也是把卷集镂刻上深深的他是宏辅的个人烙印,有助于提升在儒林中的声望。

在此期间,各方消息尤其是前线的消息也通过关靖掌总的情报网。陆陆续续传递到了是勋的案前,虽然消息仍然滞后,在这年月却已算难能可贵啦。

且说曹操此番南征,从中原调用的兵数远不如昔日征刘碑时。一是因为当初还必须防着江东和益州对刘表的增援,淮上兵马用来防备孙权,亦不可轻动即便如此,最终还是被迫陆续增兵,直至二十万众,才算勉强得一平局此番乃无此忧也。二便是因为淮上太史慈、鲁肃、陈矫手握五、六万水陆兵马,江夏黄祖还有近三万之众。可以作为南征的主力,因而曹操的本部乃可尽量裁省也。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江东的兵卒总量比之荆州,亦相差远矣。过去的荆、扬二州虽然同样地方广袤却户口稀少,南方存在大片的未开发地,但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荆州包括了帝乡南阳,按照顺帝朝的统计,有户五十二万,而扬州即便户口数最为繁盛的豫章,也不过才四十万而已。自黄巾纷起、董卓乱政以后,中原士人纷纷外徙,关中、河南所受兵燹最为酷烈,人多遁往南阳、南郡,受刘碑镇抚,很快便安定了下来;关东受灾相对较少,人多遁往吴郡、会稽,然而吴、会之地亦长时间屡遭兵燹,直到孙权上台,杀戮才逐渐减轻。因而相比之下,如果仅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