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勋说未必,当下展开地图,指点着对臣僚们说:“吾今欲请命丞相,亲率舟师南下,以挠吴会。荆扬,唇齿也,故伐荆而扬不得不救;然吴会为孙权腹心,腹心若危,谁计唇齿者”到时候孙权肯定被迫要把军力从西线抽调回来,以巩固沿海地区的防御,丞相单打一个刘表,胜算那就很大啦。
诸葛瑾表示了谨慎的担忧,说舟行千里,风浪难测,未免悬危,而且自海路攻敌,从前也没有过先例啊。是勋微微而笑道:“吾非深入大洋,乃沿岸而下,即遇风浪,自可拢岸,或有惊而必无险也。况海路攻敌,非无例也,昔吴王夫差乃乘舟师攻齐,惜乎丧败。吾今非攻吴也,挠之耳,何险之有”
是勋前一世偶尔搜索网上资源,看到说中国古代最早的海战发生在春秋末期,吴王夫差曾经走海路去打过齐国,结果战斗失败,狼狈而归。他惊得赶紧去翻史书,终于在史记吴太伯世家的犄角旮旯里发现了一行很容易被人忽略的文字:“齐鲍氏弑齐悼公。吴王闻之,哭于军门外三日,乃从海上攻齐。齐人败吴,吴王乃引兵归。”
当时他就笑了,心说史料不能随便脑补啊,光说夫差走海路去打齐国了,哪儿写着他跟齐人发生海战了就不能是登陆作战失败吗真正在海面上以战船对战船即便离岸不远,还有陆军相助首战肯定是白村江啊,在此之前哪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海战
甲午之前,中国有什么著名的海战吗白村江勉强可以算一次那也基本上是海岸战然后崖山算一次,援朝抗倭的露梁算一次,郑和破苏干剌的海战算一次,施琅破刘国轩的澎湖海战算一次,真正成一定规模的,也就这么五回吧元初打日本、郑成功平台湾,都是以海船运兵的登陆战而已,明初剿倭打过几场,但规模全都不大,连名字都留不下来。
嗯,明朝末年东南沿海群雄争霸,海贼们互相杀来杀去,应该算了,只可惜相关资料遗留下来的太少。
为什么古代中国人那么不重视海战呢一方面中国九成九的疆域都在大陆,从来不重视沿海岛屿的开发,加上太平洋又不比地中海,风浪难测,不易深入,所以绝大多数海战都是剿海贼之战,或者海贼互殴,规模既小,数量也不大。郑和倒是搞过远洋航行,只可惜昙花一现,很快就被朝中大佬连宝船图纸都给烧了。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视野所限,惯性使然。中国古代最具备远洋航行能力有四个时期:一是孙吴,孙权不但派船队发现了台湾岛,还以船载使北上辽东,去跟公孙度联合;二是南宋,土地日蹙,国库收入要仰仗海外贸易,只可惜海船无法配合陆上的战争,最终还是被人逼到崖山给灭了;三是元朝,连打两回日本伤了元气,反倒被倭寇逼到了家门口来;四是明朝初期,朱元璋时代尚能建大舟以剿倭,朱棣更有了郑和的宝船船队,惜乎未能延续下去。
因为传统的惯性,使得士大夫只知注目内陆,根本不顾海上。即以孙权为例,他都能够远航台湾了,都能上辽东跑来回了,就从来没想过用海上舰队来骚然和攻打江北的沿海地区。倘若吴军就如同后世的倭寇一般,三天两头上从海上杀过来,登岸骚扰,你瞧得对曹魏的经济造成多大破坏
可是他是宏辅不同啊,他没有这般陆地惯性,反倒极为憧憬海洋,正好开个先例当然啦,不是海战的先例,估计东吴这回儿还没啥海上舰队尝试自海路摧破敌胆。从此就要让中国人都知道,海船的作用不仅仅是运兵,还能做骚扰和攻击使用。
是勋当即舌灿莲花,把自己的思路跟众人一说,大家伙儿莫不心服口服。就中只有关靖仍然摇头,说:“南方事,自有荀公达、贾文和等为丞相谋划,干君何事”你随便插嘴就容易招人恨了,更何况是亲自动手呢
是勋注目关靖,继续微笑道:“士起昔谓吾有私也,云至公无私,乃能弭谤,今吾此为,即无私也。”
关靖闻言愣了一下,随即敛容而谢。
就这样,基本确定了发兵吴会的计划,当然还必须得到曹操同意。于是是勋便写就书信,交给诸葛瑾,让他出趟远差,护送张纮前往南阳。至于陆议,是勋特意把小伙儿给留了下来,为的是将来乘船到江南去,可以派陆议去跟当地的大姓显族联络,以为内应。
因为在会议上,诸葛亮就曾经提问,说先生您打算怎么骚然吴会哪咱们不可能一直在海上漂着,总得靠岸啊,若靠岸而为敌军所袭,难以登船,那危险系数不是很大吗是勋当即回答道:“有吴四姓可为内援,陈元龙据广陵以为基础,何险之有”我要把广陵当成自己的后方休整和物资补充基地,然后深入吴会沿海,靠着吴四姓做内应,还怕找不到合适的停泊点难道孙权能在短期内把海岸守得铁桶一般吗
这时候幽州的水师已然初具雏形。是勋在平定辽东以后,即命刘煦前往平郭,抄了当地几家海商,获得海船十余艘,并幽州海商奉献的海船,总数正好二十。与内河舰队不同,这支“海军”没有什么楼船、艨艟、斗舰的区分,清一色全都是大船小船能在海面上跑多远可载二三百人不等,除去水手,则这二十条船坐满了,起码四千战兵。
舰队的根据地,就设在后世的天津市附近,此时属泉州县管辖,任命刘煦为泉州县丞,兼护港校尉不是海军司令,而是海军基地司令。真正的海军司令,则委了那个商家出身的卫循,职名为“勃海水师督”就他们这票人真正打过海战,不派他还能派谁呢未完待续
第十二章、兔死狗烹
卫循卫因之,出身门户不低,但因为是庶子而不为家族所重,只派他搞搞海贸。因而他起初并没什么念想,光琢磨着商贸所得,九成缴给宗族,一成自留,奋斗个几十年,贵是贵不了的,富却没有问题,到时候买上几顷好地,乃可传诸子孙。
然而前番是勋征讨辽东之时调动海船,沿岸护航,因为船主中就卫循一名士人,乃委以统帅之任。卫循一时贪心,擅离职守,还差点儿把差事给办砸了,匆忙赶回后倒因祸得福,在菊花岛附近大破了辽东水军。打仗的时候,卫因之吓了个半死,几乎弃军而逃,可等到仗打完了,他倒兴奋起来原来水战就是这种感觉啊,有趣,有趣。
卫循本年不满三十,年轻人最是贪图新奇、刺激,尤其这些海商,本来对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就较旁人为强,能够战敌而胜之,不禁把满腔热血全都激奋了起来。此后他奉夏侯渊之命,从海路运送粮秣,有力地支持了是勋伐辽的战争。返回幽州后论功行赏,是勋就说啦,你起初纵敌,使敌断我后路,后乃破之,将功折罪,乃不加罚;至于运送粮草有功,必当赏赐说吧,你要什么要钱要地,还是要功名哪
卫循一听啥还能捞到功名当场就给跪了。是勋说我给你两条道路选择:其一,推荐你去京师太学,学成后或可授郎举孝廉你就别想啦,我手上名额有限,且轮不到你哪;其二。我要正式建立一支海上水师。你有海战的经验。我可以聘你为督。
这年月州县属吏多为长官自